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网校> 案例评弹 > 正文
礼的精神:爱、敬、别、让、和
http://wmf.fjsen.com 2008-01-21 15:07  钱逊(骞叔)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网站    我来说两句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一位教授说过,马戏团训练动物,也能教会它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如果我们在提倡礼的时候,也只是教会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不注意通过礼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那么,"何以别乎"?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爱的施行,是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始。推己及人也是礼的精神。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有人以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了敬,赡养就失去灵魂,等同于饲养宠物。敬也指敬畏。对自然,对天道,对社会秩序、法律规章、家国大事,都要有敬畏之情。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尊敬、敬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是虔诚;而小人不敬,则表现为轻慢、随意、玩世不恭。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传统说的这五伦,就是基本的人伦关系;对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就有不同的礼的要求。没有了这些关系,没有了人们之间不同的地位、身份和对各方的不同要求,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而成为无政府状态。礼就是在这种区别、分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厘清和维持这种区别、分别。所以,没有别就没有礼,没有礼也就没有别。爱和敬的感情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它的表现又是有别的。古人强调爱有差等,有亲疏之别,就是这个意思。礼既体现着爱和敬,同时也体现着别;爱和敬通过别而表现。现代人爱讲平等,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同学、上下级……都要讲平等。现代社会人格上人人平等,等级制下的贵贱尊卑关系应该废除,是对的。但不能没有别。所以,认清各种人伦社会关系和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身份地位,据此确定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礼仪,是极为重要的。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004年3月15日)
  

责编:林长春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