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网校> 礼仪格言 > 正文
中外格言名句——道德篇
http://wmf.fjsen.com 2008-01-21 14:59   来源:中国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 《反杜林论》

  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

  ----毛泽东 引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

  ----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

  ----邓小平 引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江泽民 引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江泽民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共产党员要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在人民中倡导这些道德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江泽民 引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胡志明 《为了独立,为了社会主义》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

  ----陈毅 《陈毅诗词选集》

  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鲁迅 《坟》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君道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引自《三国志·蜀书·先生传第二》

  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

  ----韩愈 《原道》

  道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丘 《论语·述而》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轲 《孟子·离娄章句上》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管仲 《管子·戒》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

  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礼,失礼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韩非 《韩非子·解老》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诸葛亮集》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甘地 《伦理的宗教》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习惯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卢梭 《爱弥儿》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接受的敬礼。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

  ----爱因斯坦 《给妹妹的信》

  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灭亡;没有个人道德,他们的生存也就失去了价值。

  ----罗素 《权威与个人》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罗素 《真与爱》

  美德与过恶,道德上的善与恶,都是对社会有利或有害的行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会称为最道德的人。

  ----伏尔泰 《形而上学论》

  实际上,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

  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车尔尼雪夫斯基 《论崇高与滑稽》

责编:林长春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