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王”郑祥霖:进社区教孩子们做花灯传扬民俗
郑祥霖和他亲手制作的花灯
郑祥霖坚持使用传统竹片捆绑制作花灯
福州新闻网2月21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陈丹/文陈暖/摄)每年春节前夕直到元宵节,是“灯王”郑祥霖最忙碌的时候,从前是为了讨生活,现在更多的是走进社区,教孩子们做花灯,传扬民俗。
郑师傅今年70岁,出生于南后街花灯世家的他,8岁起跟着父亲郑安安学扎花灯,60载练就精巧技艺,是福建省第一批非遗项目的花灯技艺传承人。
南后街的花灯始于宋,盛于明清,而在郑师傅幼时记忆中,元宵夜是灯的海洋,孩子的欢乐之夜。在他30岁的时候,父亲才第一次放手让他独立扎花灯,多年累积的经验令他立马上手。而今兄妹中,只有他和一个哥哥还在坚持做花灯。
郑师傅的花灯有别于他人,比如他的莲花灯可以做到刮风下雨也“花瓣不倒”。问起秘诀,郑师傅说,郑氏花灯没有任何文字记录,靠的是用双手日积月累的感知。
郑祥霖手把手教社区小朋友制作传统花灯
除了工艺,原材料的选用也很重要。“每年五六月份挑选竹子最好。”他揭秘,经过一个冬天竹子上的虫子冻死了,也避过春天雨季的潮湿,这时候的竹子韧性够,也壮实,在家晾上近一年的时间,待到元宵节前,不干不湿正好。
就算做了60多年的花灯,郑师傅仍不断在改进。比如在龙灯方面,以前的龙脊背比较平,他改良后让脊背有了幅度,变得更生动,就像要冲出去一样。2008年,他将福州另一非遗项目软木画创新用于花灯,做出来的花灯较传统而言,更立体了。
在三坊七巷风雨廊内,已挂起的一排排精巧的宫灯,正是出自郑氏的手艺。闲暇时,郑师傅还会参加民俗活动,他说,“如果民俗能被记住,有市场,这个手艺就不会没有,即使不会做的人,也会千方百计学,去掌握技巧做好,那这手艺就不会没落,不会消失。”
责任编辑:王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