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秀屿一些乡镇,还保留着这般精美的石厝,石墙被码得结结实实,犬牙交错,形如冰裂纹。
秀屿东庄镇堤头村,两尊石狮子守卫着渐渐破败的石厝,旁边一栋水泥洋楼拔地而起
东南网2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熙慧 陈燕燕 实习生 徐峤文/图)石墙犬牙交错,如同宋瓷的冰裂纹,腊梅在墙角安静地绽放……可惜,一年之后,这样的美景不复存在。今年春节,常行走国内外的吴先生回到莆田秀屿区东庄镇,发现很多石厝又被拆了。
在莆田界外(北起兴化湾,南至湄洲湾,泛指沿海地区),石厝数不胜数,秀屿区是其中之一,但每年回乡,很多乡亲都会发现,又有石厝被拆,建成了水泥洋楼。
石厝越来越少,令人痛惜。吴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建出精美的石厝,不逊于苏格兰、英格兰的城堡,肆意拆毁很可惜,呼吁政府抢救性地保护特色石厝,尤其是秀屿区政府,应对本地的特色民居进行调查和保护,对保护不力的要严加问责,并探索新辟用地,给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村民盖房,让特色古厝免于被拆。
记者探访:一个村上百栋石厝,只剩20多栋
16日,记者走访莆田秀屿区,发现不少村镇的特色石厝陆续被改建成西式小楼。在东庄镇,路边已经很少看到传统的石厝,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水泥楼房。
进入堤头村,村道静谧,两侧洋楼密集,多数是五六层的“洋房”。在楼房的夹缝中,兀立着一些石厝,乱石堆砌的外墙,犬牙交错,如同宋瓷的冰裂纹。石厝前,三两簇炮仗花,顺着石柱蜿蜒而上,在骄阳下绽放,给石厝增色不少。
莆田秀屿区东庄镇的村道旁,不少石厝被拆,石条随意丢弃。
村道边,一栋水泥楼房正在修建,四层已见雏形。村民李先生说,原本,这是一栋石厝,仅一层楼,在当地被称为“四目厅”,进深两间,面阔三间,中轴线上是厅堂,两旁各有两间厢房,房前还有一条斜纹的石子路,去年初,“四目厅”被推倒,修建了这栋水泥楼房。
“拆一栋,少一栋!”李先生很痛心地说,堤头村住着100多户人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都住着“四目厅”,偶有几家富庶的,还盖了“五间厢”、“七间厢”,占地近千平方米,左右侧为房,中为厅堂,后厅用作厨房、仓库,泥地铺了红色的八角砖,在村里堪称豪宅,小时候,伙伴们常在石厝里嬉闹,尤其是过年时,一大家子聚在厅堂唠嗑,贡品要摆好几张桌,年味儿十足。
很可惜,近年,这些石厝陆续被拆,建起高楼,石厝只剩20多栋,长年得不到保护,如果倒塌,再也不可能恢复。
“空巢”石厝多,拆一栋少一栋
走访中,记者发现,仅存的石厝不多,大多用条石砌成,连窗棂、水井、鸭棚等也是岩石垒砌的,但老房颤巍巍的,有些已被夷为平地,石条散落一旁。
在堤头村,70多岁的李老伯还住在“五间厢”,门柱、窗棂上贴了十多副春联,一派喜庆,但院子里堆着残砖、旧石条,难掩破败。他说,他家有两栋石厝,已建了60多年,一下雨就漏水,只能糊上水泥,也没卫生间,很不方便。现在,子女在外务工,自己没积蓄,他很担心石厝会坍塌。
“修不起!”一位长年在外经商的村民说,老宅大多只住了四五十年,只要加固修缮,点缀独特的装饰,就会成为休闲的好去处,但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只留老人住守,很多石厝“空巢”。不少村民奋斗一辈子,就为了盖栋房,他们任由老宅坍塌,在原地盖起洋房,其他村民不甘落后,争先效仿。他建议,政府出资保护石厝,并新辟地块,让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村民盖房,保留石厝。
秀屿的“五间厢”,寄托了不少人的乡愁,亟须保护。
对此,莆田市住建局村建站负责人曾证实,近年,沿海地区掀起“翻建”风,空置的石厝陆续被拆除,修缮费用高的石厝也陆续重建。秀屿区宣传部一相关人士也说,目前,还没有部门保护这些石厝。
学者观点:莆田石厝,可媲美英格兰古堡
福建文化学者吴先生,长期关注莆田特色民居。他说,莆田的传统民居有红砖厝、石头厝等。虽然建造时间大多在现代,但是相比其他地方来说,独具一格,是手工打造的精品。
莆田的石厝靠海,海边风大,石子路旁,石厝大多只有一层,石墙犬牙交错,窗户不大,连窗棂也是用石柱围起的,可以防贼,这与英格兰、苏格兰一些靠海的城堡相似。但近年,莆田的石厝越来越少,而在英格兰、苏格兰,石头城堡的外观保护得很好,内部整修一新,改建成咖啡吧,修葺了很温馨的壁炉,播放着各种音乐,成了特色鲜明、辉煌灿烂的建筑,虽然只是乡下老屋,却能接待外国政要,让人深深体会到当地人对历史、文明、祖先的敬畏。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曾和首相卡梅伦一起到当地一家建于16世纪的传统酒吧,这栋老屋瞬间红遍全世界,不少人慕名而去。
吴先生引用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给婴儿洗澡后,不能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他说,在乡村改革中,可以清掉一些脏乱差,增设地下污水管道、化粪池等,改变脏乱差的现象,但不能拆掉石厝,石厝是一种文化,应当成片保留。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