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钢花”表演场面火爆奔放,极为壮观。
核心提示
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结束了。今年春节期间,本社员工奔赴全国各地,在天南地北过大年,感受各地的特色民俗,并发来了精彩的报道。
平潭
中国首批非遗“火龙钢花”首次来闽
“铁水流星”震撼上演
一条巨大的“火龙”在漫天钢花中闪转腾挪、疾走飞驰,颗颗色彩多样、形状各异、美轮美奂的“流星”瞬间绽放,在夜空里耀眼璀璨,“人在龙中舞,龙在火中飞”的千年奇观活灵活现……春节期间,被誉为“千年奇观”的“火龙钢花”,以其绚丽的姿态、磅礴的气势惊艳平潭,令人叹为观止。
重庆铜梁“火龙钢花”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代表,被誉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它是集造型、表演、激越火爆于一身的民间传统艺术,以“火”为主要特色。“火龙钢花”由撒钢花和火龙表演两部分组成,表演时场面火爆奔放,极为壮观。
春节期间,在平潭海坛古城,记者目睹了“火龙钢花”这一神奇绝技。在表演开始前一个小时,几个光着膀子的舞龙表演者就已开始忙碌做准备。约一个小时后,火盆里的铁水终于加热至1500摄氏度。随后,有表演者将装满铁水的铁罐提到表演广场上,另一位表演者则用铁板将掺杂着1500摄氏度铁水和特制干花的液体拍打至高空,瞬间铁水绽放成了颗颗流星,在夜空里耀眼灿烂。与此同时,一条长近20米的“火龙”在漫天钢花中闪转腾挪、疾走飞驰,钢花一波接着一波,“火龙”像活了似的,在漫天钢花中翱翔、翻转、盘旋,围观的游客们被这一壮观的场面所震撼,赞叹声不绝于耳……
据悉,这是“火龙钢花”在闽首演,而平潭是福建第一站,活动将持续至正月十五。
□记者 康云 文/图
角力赛引来不少渔民围观
崇武
渔家角力赛勾起浓烈乡愁
角力竞技赛、水关唱渔歌……昨日是正月初六,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第十五届“潮兴企业杯”文体系列活动在海丝古地潮乐水关内如火如荼举行。
水关内魏大厝埕面上,“曼玲杯”第五届渔家角力(顶肚脐·激手尾直)竞技赛场面热烈。近20名身着“红柴汁讨海衫”、腰系红绸带的大力士们,“激手尾直”一比高下。
同场竞技者有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也有年近六旬的大叔;有兄弟对阵,也有朋友同场,渔家汉子的比拼演绎着粗犷与豪放,观赏的人们或呐喊助威或场边指点,情绪特别高昂。
角力竞技赛比赛器具为一条木板,形式为一比一对抗赛,可个人赛,也可团体赛。赛前双方确定进攻方和防守方,防守方曲身半蹲呈虎步姿势,双手扶住木板的一头,放置在肚腹部,紧紧顶住;进攻方单臂伸直,手掌抓牢木板的另一头,双方成预备状态。比赛开始,攻守双方同时发力,进攻方使劲往前推,防守方拼命顶住。如果进攻方体力不支,放弃进攻,防守方胜;倘若防守方抵挡不住,被迫后退,则为进攻方胜;若是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难决胜负,则为平局。第一局结束,攻守双方交换位置,继续比赛。如此进行三局或五局,最终决定输赢。
潮乐村在传承这项活动时,有意识地强化了一些本地渔区特色元素,如在角力板上雕刻惠女头饰、渔船“龙头”以及渔物等图案作为装饰,使原本单调的角力板焕发光彩,更具地方传统文化品位。为传承和推行这项活动,潮乐村还专门设计订制具有传统渔民服饰“红柴汁讨海衫”风格的选手服饰,以作运动员参赛必穿之“运动服”。
角力赛紧张进行的同时,在一墙之隔的“海丝”重要史迹——黄吾野祠堂内,另一场充满渔乡气息的“恩民之春”·水关唱渔歌也正在进行。
渔家角力竞技目前正在冲刺申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令今年的活动更添别样风采。在这个有着“海丝”渊源与“文都”气质的渔乡,渔家角力和唱渔歌活动,勾起了渔乡人浓烈的乡愁情结。
□记者 吴志明 通讯员 汪丽婷 文/图
上杭
畅游古田会议景区
从正月初二开始,全国各地陆续迎来了春节旅游的小高峰,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会议景区也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2月10日,正月初三,古田会议会址景区游客猛增,每天接待游客量约2万人,比往年同期增长近一倍。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利用春节黄金周的空闲时间前来这里缅怀革命先烈,感受浓浓的红色文化。
古田会议红色文化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居住在本地的市民也趁着春节假期,来到这里感受春节的味道,正在摄影的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打算把这里的每一物、每一景都通过照片分享给所有的朋友。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古田会议会址景区继续推进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重点整治景区面貌,着力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启动了溪背立体停车场、游客中心购物街二期工程等项目。同时,该景区加大宣传营销,通过举办“‘战地黄花’龙岩市古蛟新区首届油菜花节”、“‘战地黄花’华南虎杯摄影大赛”等特色活动,提升古田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此外,景区还加强了游览体验项目的开发和挖掘,推出“骑游红色圣地,享受低碳生活”的自行车骑行活动,红军桥回品坊“赏茶艺表演、品红军大碗茶”红军茶情等一系列体验项目。
□记者 王红艳
正月初三,车坑湘剧团的传承人张土生师傅,为远嫁闽南的赖淑荣、赖细妹姐妹俩试穿戏衣,教授基本表演功。
清流
小山村里的湘剧团
很久以前,一群湖南戏曲师傅偶然来到闽西北清流县城西的一个僻静小山村,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人缘极好,于是,他们便留下来,义务教授这里的村民们唱戏。后来,湖南师傅离开了,村民们便自发成立了一个剧团。为了纪念那群热心的湖南师傅,村民们为剧团起名为“车坑湘剧团”。
湘剧团的所有演员都是当地村民。逢年过节或忙完农活时,大家都会凑到一起,换上戏衣,化妆上台表演。村里的姑娘们更是有了大展身手的才艺展示机会,换上古装戏衣后,韵味十足,赢得十里八乡小伙们的赞叹。
由于车坑湘剧团的表演很受附近村民们的喜欢,因此声名远播。团员们还经常在正月里或农闲时节受邀前往周边县城的乡村表演。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虽然村里的姑娘们一茬茬嫁到外村甚至外省,但每年正月回到村里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到剧团里,怀念穿着戏衣登台表演的美好时光。一些年轻时因学习或工作等原因未能在剧团里表演过的姑娘们,也会利用正月时间,走上舞台试穿戏衣,感受一下村里湘剧团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还对这个活跃在闽西山村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剧团进行了大力扶持,村里的古剧台得以重修,使村民们有了更好的文化舞台,展示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艺术。
□记者赖劲松 文/图
美味钵钵菜
常德
春节饭桌 无钵不成席
在湖南常德,有当地话说“无钵不成席”。如果遇到节日或者有客人来家里,饭桌上必有一两个钵子菜,和家人以及三朋四友围炉小聚闲聊。
钵钵儿菜,是湖南常德一带民间常见的餐饮方式,就是将事先初步烹制好的原料,大多取材于本地所产的水鲜、畜禽、时蔬等,用陶制的炖钵盛装,随小火炉上桌,边煮边吃,跟时下重庆火锅、长沙干锅、广东打边炉、北方涮锅等类似,都是继承了古代先民“烹于斯、食于斯”,炊、食合一的鼎食文化特征。
但是,既为土菜,必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与锅不同的钵是一种有深度但较小的容器,不会像重庆火锅那么大盆油,也不会像长沙干锅那么干。炖钵内的食材潜隐于下,慢炖见功夫。这种古老烹食方式,是一种多汤菜肴,主料历经烹制,酥烂、鲜嫩、入味,常德人历来的说法是“一滚当三鲜”,吃得热,吃得辣,便也吃得鲜。一桌子炖的咕噜咕噜响的钵菜,便组成了湖南人春节期间饭桌上的必备,特别是在寒冷的当下,热气腾腾,酒气飘香,亲朋觥筹中,春节的气氛就这样来了。
□记者 张博 文/图
为欢庆新春佳节,近日,一场独具韵味的渔家文化主题文艺演出在惠安东桥镇举办。演员们在舞台上倾情演绎了一个个精彩而丰富的节目,体现了惠安沿海渔民多才多艺、勤劳勇敢的传统文化精神。(黄书招张文璟 摄)
过年钱都去哪儿 孝敬长辈是首选
春节长假已经结束,不少市民开始计算这个假期花了多少钱。买年货、孝敬长辈、发压岁钱、聚会聚餐……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多数市民表示,过年花费最大的项目是“孝敬长辈”和“给压岁钱”。
今年30岁的赖小燕是洛江罗溪镇人,平时都在中心市区上班,春节前夕刚与男友订婚。“今年春节比去年多了不少开销,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给男友父母包红包。”小燕掰着指头细数,她给自己的父母包了1万元,亲友的5个小孩每人200元,在上海读研究生的堂弟春节回家,也给他包了500元,加上给男友的父母,光红包就花了12500元。此外,过年给自己买了几件新衣服,这个年花了1.5万元左右。
辛苦工作了一年,许多市民给起敬老钱时都十分大方。31岁的梁明是永春人,过年期间,他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的父母各包了1000元;走亲访友期间,给外公外婆、亲友孩子的压岁钱花了4000多元。“每年敬老和压岁红包都是最大的开销。”梁明说,孝敬老人是晚辈该做的事,除了这两笔比较大的开销,他还给父母和岳父岳母买了过年的新衣服,也花了4000多元。
今年25岁的谢璇是刚入职场一年多的新人,年底拿的奖金都用在了孝敬父母、购买新年衣服和朋友聚会上。“年底发了几千元,给父母每人包了500元。”谢璇说,今年春节除了买衣服花了1000多元,聚会聚餐花了几百元,此外基本没花什么钱。
最近几年,不少市民选择在春节假期外出游玩。40岁的林静家住中心市区,今年大年初一她带着丈夫和儿子走亲访友,拜年送礼;大年初二,一家三口就整理行装,自驾前往黄山游玩。“初二一整天都在路上奔波,初三游览了黄山市下辖的宏村,小桥流水人家,真是美极了。”林静告诉记者,她和家人游览了黄山及周边地区,初六返回泉州,5天行程下来大概花了近万元,吃住其实没花很多钱,油费及防寒的衣裤、鞋帽和手套等是支出大项。她说,一年到头都很忙,难得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旅游是很好的选择。
□记者王丽虹 王盼琛 赖小玲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6-02-14福州民俗专家与您猴年说猴——丹霞大圣的故事
- 2016-01-29福建推出300多项民俗节庆活动和近百项优惠让利措施
- 2016-01-272016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下月在福州花海公园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