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7日讯(福建日报 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吴通华 )元月3日,南洋镇花岭村夜晚热闹不已,跳、转、旋、翻、舞……神偶上天、入地、下海、施法、斗妖驱魔等精彩的偶戏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赞叹不已。小小神偶戏,剧情传奇、表演神奇、舞美新奇,受到了闽浙边界群众的欢迎。
时下正是农闲时节,寿宁县南阳镇赤陵洋村的黄云飞、黄云楠兄弟特别忙碌。他们应邀频频前往鳌阳、平溪、大安等地及浙江泰顺等乡村表演神偶戏,生意很是红火。
2014年9月,从傀儡戏演化而来的寿宁神偶戏,被宁德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云飞成为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云飞、黄云楠是清代康熙年间寿宁梨园戏(傀儡戏分支)创始人吕玉琏的第十二代传承人,兄弟俩从事偶戏表演已有20多年。带着好奇,记者来到南阳镇福兴路黄云飞的家中,走近两兄弟的偶戏人生。
拜师学偶戏
神偶戏的前身是梨园戏,尊田都元帅(俗称“相公爷”)为始祖,是从传统的傀儡戏中演化而来的一个剧种,有三百多年历史。神偶戏共有36尊神偶、11条线只,角色有生、旦、净、丑等,唱腔、对白、旁白均使用“土官话”,即本地方言(寿宁平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阳镇洋头村梨园戏第十一代传承人吕柏源担心后继无人,开始寻找衣钵传人。他见曾外甥黄云飞记性好,人也机智伶俐,遂带他到身边授艺。
1987年,年仅13岁的黄云飞拜吕柏源为师,学习偶戏。每天清晨5点多,黄云飞就起床背剧本,念台词,练习提线操纵,琢磨偶戏的唱腔、对白与动作。舅公细心传授每个细节,指导他表演时脑、口、脚、腰、十指如何保持一致,动作如何连贯协调。
“每折神偶戏以人物对白推动剧情的发展。开始学习时,顺口溜的对白,活泼调侃往往让我忍俊不禁。”黄云飞说。
经过三年的努力,黄云飞初步掌握了神偶戏的表演技巧,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能独立地演出了。几年之后,舅公年老去世,黄云飞带着弟弟黄云楠一同外出演出。
责任编辑:卓志沐 |
- 2012-11-28慈父引导儿子走偶戏人生路 父子情深共演木偶戏
- 2010-07-20台北偶戏馆“彩楼”开台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