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柴烧土瓦:曾经风靡城乡的古物
瓦坯
制陶和陶瓷业的记载比比皆是,已知在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安溪庙氏在上京镇溪口烧瓷。稍后的明清时期,有不少来自永春、德化的农民,在奇韬乡洋地村建窑烧瓷。大田瓷器在民国时期曾销往福州东城碗行,部分转销国外,年销量20万件。
据考古发现,大田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居住,并且制作了陶器用品。在其后的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早期,陕西扶风出土了当时仰铺在房顶上的板瓦,盖在两行板瓦之间的筒瓦,那时瓦匠用泥条盘筑拍制,厚薄不均,入窑烧制为宫殿建筑局部使用。瓦片先采集土块,经系列加工塑造成半圆柱形,放在露天下变硬,之后送入窑炉进行长达月余的烧制。其烧制过程分小火烧制和大火烧制,大火烧制不能间断,需时刻关注火候,最后封闭窑炉闷上一段时间后自然冷却,瓦片结实轻巧。
话题回到大田。乡村里做瓦片自古有依山凿洞立窑,或以土石垒成“鸡笼窑”。用牛踩泥,手工制坯,柴草烧制。成品有开砖、条砖、地坪砖、九斤砖、纹砖,土瓦、滴水瓦等。1952年,大田有石灰砖瓦窑35个。1958年县里创建国营玉田砖瓦厂,“七一钢铁厂”附设的红砖车间和县建筑公司的砖瓦车间,随后一同并入,分设3个车间有职工550人,年产炉砖和普通红砖150万块,总产值7.5万元。1962年砖瓦滞销。1980年后,乡村个体砖瓦窑运用白煤烧制技术,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从业人数及产量增加。到了1990年,全县生产砖14719万块,瓦4109万片。及至1992年,有瓦窑43个,产瓦3735万片。
责任编辑:王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