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明年拟建中国海丝博物馆
中央文史学者等一行抵泉考察海丝遗迹,将形成报告上呈国务院
昨日,专家们在天后宫考察
闽南网12月29日讯 昨天,来自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结束在泉州的考察。他们此行主要考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史迹,将把泉州海丝保护情况形成报告上呈国务院。
在昨天下午的座谈会上,专家们对泉州海丝史迹保护成果充分肯定,并建议泉州市应继续提升海丝学术基础研究,同时进行史迹周边环境整治。座谈会还透露,泉州正在规划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争取在明年下半年动工建设。
从上周末开始,专家们开始走访泉州海丝遗迹,足迹遍布多个县(市、区)。泉州市区的清净寺、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石狮六胜塔、晋江草庵等,具体考察的遗迹多达三四十处。专家们此行主要目的是考察海丝沿线城市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情况,回京后会形成调查报告,上呈国务院。昨天下午的座谈会除了省市文化部门负责人参加外,泉州市的财政局、建设局、民宗局、行政执法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一同参加。
据介绍,泉州市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遗产点共有16处考察点,全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为三类,航海与通商史迹有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多元文化史迹有老君岩石造像、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府文庙;城市建设与交通发展史迹有德济门遗址和洛阳桥。
近期泉州又新增了七处潜力遗产点,分布在德化、南安、晋江,分别是屈斗宫古窑址、南坑窑、安平桥、龙山寺、清水岩、圭峰澳及打银澳造船遗址。文物部门专家认为,选择这些文化遗产,可以体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表现生产基地、海港建设和交流产物三大类史迹。“这样丰富多层次的史迹遗存,在其他古代港口城市并不多见。”
泉州急需一处能浓缩和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文化场馆。昨天,海都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泉州正在规划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争取在明年下半年动工建设,目前已邀请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朱培进行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
□专家声音
泉州海丝申遗一直走在前面
——安家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泉州海丝申遗工作一直走在前面,让人印象深刻。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还得有一些学术研究工作和环境整治等进一步工作需要加强。我们此行是希望能推动泉州海丝史迹保护。明年1月初准备向国务院递交考察报告。
看了三天,没看够
——樊锦诗(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被誉为“敦煌女儿”)
我第一次到泉州,虽然看了三天,但是时间紧,感觉还没看够。泉州文化与敦煌文化是迥异的,虽然都是多元文化,但敦煌以佛教艺术为主题,泉州就多了。二者的具体内容和内涵不同。敦煌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开始了数字化保护过程,这方面的经验泉州也可以借鉴。泉州许多文化史迹与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这也是与敦煌完全不同的,也就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申遗要有科学精神
——徐嵩龄(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看到泉州,我想到了家乡扬州,有很大的相似性。扬州只有水没有山,泉州有山有水,还有江和海,泉州外来文化的融入很有特点。我觉得泉州申报海丝世遗从任何角度都没有问题,但在申报文本上要注意角度的选择,看从哪个关键的角度呈现城市的历史价值。面对联合国专家的挑剔时,我们要拿出实物资料,还有科学精神来面对。
(海都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