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挖掘记录“海丝”国宝级文物 6期节目将在CCTV-4连续播放到本周六
节目中介绍泉州湾古沉船
早报讯(记者 许奕梅 文/图)“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国四大商港之一,到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昨晚6时45分,央视摄制的《国宝档案》之泉州“海丝传奇”系列节目第一期《古船探秘》在CCTV-4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播。今年11月,《国宝档案》拍摄团队来泉采风;11月底,拍摄团队再次来泉制作六期“海丝传奇”,挖掘记录泉州的“海丝”国宝级文物,并讲述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栏目组表示,泉州“海丝”故事太精彩,可能还会计划做后续拍摄。
新角度讲述泉州“海丝”故事
泉州纪录片导演陈家平协助拍摄了本次系列节目。他介绍,泉州“海丝传奇”系列共有六期,每期15分钟,将把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丰厚的“海丝”遗存和悠久的海外贸易历史再次直观细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央视《国宝档案》栏目组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海丝传奇”为主题,已经先后前往广州、扬州录制了数期节目。11月7日,栏目组抵达泉州开展为期四天的考察踩点,11月底再次来泉,分别在石狮石湖村拍摄《扬帆起航的梦想》,在泉州湾古沉船陈列馆拍摄《古船探秘》,在南安九日山拍摄《一帆风顺的祈求》,在德化月记窑拍摄《远销海外中国白》,在安平桥拍摄《明代泉州第一港》,在泉州海交馆录制《光明之城》。前后拍摄花费不到一个月时间。
“在探访了泉州的‘海丝’遗迹后,栏目组感到泉州‘海丝’故事非常精彩。”陈家平说,经过与栏目组探讨,最终选择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海丝”故事作为节目亮点。其中,《光明之城》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为主题,讲述阿拉伯后裔蒲寿庚担任泉州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的故事,体现宋元时期泉州的开放包容;《远销海外中国白》讲述了德化白瓷传入欧洲后所带动的国外陶瓷发展;《扬帆起航的梦想》则披露了汪大渊与林銮渡作为国内航海家的远航故事。
6期节目泉州“海丝”国宝“看透透”
在这6集纪录片中,安海港是其中一集,也是晋江唯一的拍摄点。纪录片以安海港、安平桥与郑芝龙为主线,讲述明朝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时,“海上霸王”郑芝龙以安海港为基地,开辟丝路迅速崛起的故事。节目通过情景再现,使观众直观地了解海上丝绸之路这段独具特色的历史。
而在《光明之城》一期中,摄制组取景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1月初栏目组先来到海交馆,在听取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馆藏文物的介绍后,选择馆内展出的泉州外来宗教石刻和宋代古船及随船出土物作为拍摄主体。
“沉船和石刻在‘海丝’文化中是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其中,摄制组特别录制了博物馆收藏的元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工作人员介绍,该石刻为元代文物,1975年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碑刻形制为尖拱形,碑面浮雕为一位男性天使坐在云上,头戴三尖冠,手持十字架在腹际,面前有两对类似飞天的翅膀。其中冠帽、飞天“翅膀”祥云等元素,见证当时基督教在泉州已经外乡化。宗教石刻,也展现了当时阿拉伯人在泉州繁衍生息的情况。
陈家平介绍,泉州“海丝传奇”系列节目制作完成后,栏目组也深感用六集节目不足以尽现泉州“海丝”魅力,“之后栏目组还计划来泉州做后续拍摄”。
元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
■相关链接
《国宝档案》“海丝传奇” 系列节目播出时间表
2015年12月28日:《古船探秘》;
12月29日:《一帆风顺的祈求(九日山)》;
12月30日:《光明之城(蒲寿庚等外国人与泉州)》;
12月31日:《远销海外中国白(德化瓷都)》;
2016年1月1日:《扬帆起航的梦想(汪大渊与林銮渡)》;
1月2日:《明代泉州第一港(安平港)》。
首播:18:45;重播:次日00:41、次日11:10
播出频道:CCTV-4央视中文国际频道
泉州18个“海丝”申遗考察点
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洛阳桥、泉州市舶司遗址、来远驿遗址、清白源井。
《国宝档案》栏目
《国宝档案》是央视首次以电视栏目的形式,为国宝级文物重器进行揭秘建档。以主持人演播室实物举证、故事讲述为主,穿插器物展示、情景再现、专家点评,讲述巍巍中华灿烂文明,成为中文国际频道以权威性、故事性、观赏性为主的特色栏目,让遥不可及的国之瑰宝不再陌生。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