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邱灿旺)
一味,民俗文化唱出来
每天,黄盛腾浑厚的男高音都会在峡谷中回响,赢得游客阵阵掌声。作为泰宁上清溪状元级排工,山歌和撑排技术一样,成为他的拿手绝活。
“用方言唱出的山歌,才是原汁原味,最受游客喜爱。”泰宁县山歌协会会长卢德生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原生态的泰宁山歌面临断代危险,“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才让泰宁山歌焕发生机。”
为了让山歌适应新形势,泰宁县专门组织人员创作山歌,成立“山泉组合”山歌演唱队,时常到各景区为游客演出,唱山歌也成为导游、排工的必备技能。
山歌借助旅游而唱响,梅林戏也因旅游重焕光彩。
2006年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梅林戏,受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冲击,曾一度势微。
泰宁发展旅游后,梅林戏剧团以此为契机,在县里的扶持下,筹建了金湖风情演艺馆,精心编排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目。剧团的演出不仅丰富了泰宁县的旅游文化,而且借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把梅林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不仅仅是山歌、梅林戏,泰宁的民居文化、银饰文化、饮食文化、龙灯文化、鱼文化等特色民俗文化,也随着旅游的发展日益兴盛。”泰宁县文联主席高启光介绍。
短短几年,泰宁县先后编撰了《泰宁旅游文化丛书》、《泰宁旅游乡土教材》等20余套书籍,重点整合提升历史民俗、丹霞岩穴、生态地学、红色苏区等四大特色文化以及傩舞、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味,古建保护重未来
泰宁尚书第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建筑群。目前,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泰宁县已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聘请专业的古建筑修复公司对其进行修缮。
“包括尚书第建筑群在内,泰宁362处文物点中,古建筑为265处,而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又占其中的90%以上。”泰宁县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连小琴介绍。
由于种种因素,很多传统民居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为了保护好这些古老的遗存,泰宁县从申报文保单位、筹措资金、落实各级政府管理职责、成立文保小组、签订责任状等方面入手,加大保护力度,而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参与保护。
始建于北宋初年的大源村,已有千年历史,地处闽赣隘口,平均海拔80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庄。2010年,大源村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虽然大源村有着古驿道关隘、古村街巷、桥梁亭阁、庙宇宗祠等众多遗存,其中,明清时期古建筑达2万多平方米,古驿道2公里,但奈何村财薄弱,许多古建风雨飘零。
2012年初,按照省委的部署,福建日报社挂钩帮扶大源村,扶持资金300余万元,对部分古建进行了修复。去年,省委宣传部又拨款260万元,加快修缮步伐。
“民俗古村要实现最终突围,留住乡愁记忆,需要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来探索。” 连小琴说。
三味,文化旅游“融”起来
“把文化融入旅游,实现保护和开发并举、传承和利用并重。”泰宁县委书记张元明说,正是将本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泰宁旅游才会做大做强。
以城市建设为例。围绕“状元故里、江南名城”的定位,泰宁县着力推进尚书第、世德堂、进士街、九举巷等古遗迹的修缮修复,并以古城为依托,以尚书第建筑群为载体,融入当地的历史、戏曲、名人、古建筑、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
如今,泰宁城区处处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杉阳明韵建筑风格成为泰宁的标志。
于去年12月底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明清古民居文化村是省重点项目,总投资6.5亿元,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收藏大家陈明青先生投资建设,整个园区占地面积248亩,建设包括古民居展示区、收藏品展示区、古建筑和古典家具修复加工区、会员俱乐部等4个功能区。
“二期项目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共建有10栋古建筑、9栋主题展示馆和文化交流交易中心,集中展示中国古建精华和珍贵木器藏品。”明清园负责人陈佳昱介绍,目前整个园区已基本建设完成。
今年7月23日,在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给予明清园高度评价,称赞它是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文化的民间收藏大观园,授予明清园“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院”牌匾。
明清园的建成,创造了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带动形成以藏品交易、禅茶经营和仿古家具、创意旅游商品展销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经济带,不仅丰富提升了泰宁的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泰宁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实现由文化景观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文化因旅游而精彩,旅游因文化而美丽。”张元明说,接下来,泰宁县将围绕旅游、文化进一步挖掘提升,实施“文化靓县”工程,让文化的味道真正成为泰宁的味道,推动泰宁发展更上层楼。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