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三明大田万宅:遗在深山里的一颗明珠(图)
http://wmf.fjsen.com 2015-12-22 10:46:24 来源: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绍恢堡

万宅村位于大田县广平镇西北部,距大田县城76公里、三明48公里,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以余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村寨集古堡、古屋、古树、古洞、古寨址、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是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寨周围群山环绕,内部流水潺潺,水源极为丰富,寨民基址恰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整个村寨规划布局合理,借山借水、精美秀丽,凸显古人地理风水智慧。

万宅银杏群落

银杏群落揭开神秘面纱

立冬到来,万宅银杏群落迎来了一年里最美的时光,杏果熟落,满树金黄,如梦似幻。孩子们在树下嬉戏,老人们在休憩聊天,仿若一个美丽的童话。

七年前,当地摄影家林建伟以万宅银杏为主题的一幅摄影作品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近年,一些摄影家到这儿采风,拍摄的作品纷纷在外获奖、展览,被编辑成册,在微信圈里转发,这个隐藏在深山里无人知晓的古村落一下热了起来。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这银杏是元代官至奉政大夫的老祖宗余成观游宦山东时引种,后来,有苗木陪嫁的习俗。老银杏属于余家祖传的财产,人人有份,每一株归属几户主人管理。一株老银杏树每年可长400斤左右的果,果子可入药,在物资匮乏年代,银杏果成为救命树。

村支书余有创说:“每个周末,都有300多自驾游人群和摄影爱好者来这儿观赏、拍照。前些天,台湾春舞枝公司前来寻找商机,考察发展民宿旅游项目。”

银杏备受游客青睐,让村民们看到了增加经济收入的前景,家家户户继承祖业,大面积种植,已达到200亩。

万宅银杏群落历史悠久,树龄在200年以上的有23株,总面积有1平方公里,其中被评为三明市首届树王的树龄达818年,是南方少有的银杏群落。随着银杏群落被发现,村庄的历史与文化被揭开神秘面纱,2014年12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10月被评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万宅奇异风俗——崖葬

传统文化元素留下烙印

万宅绍恢堡,建筑宏大精美,结构保存完整,是大田土堡群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堡建于道光年间,具居住与防御功能为一体,是一座府第式“五凤楼”民居,前方后圆,主体建筑中轴线分布,依次有外壕、堡墙、前天中、前堂、中天井、厢房、正堂、花台、两侧护厢、环墙廊房等,进入堡内,漫步在前庭后院,细品精美建筑布局,置身雕栏画栋,仿若穿越时光,曾经繁华浮现。

镇党委宣传委员廖桂珍介绍:万宅沉积不少历史,银杏群落后山顶上有一座旧寨址,传闻宋朝时有部分方腊义军流散到此地驻扎,村民称为“方腊寨”。山中还有十八洞,当年朱德率红军曾经驻扎于此,洞前山路艰险崎岖,风景奇峻,美不胜收。此外,始建于北宋的植福堂内供奉有姜公真身舍利,水尾石拱廊桥也有千年历史,还有三座富有特色的清代古建筑承振堂、太和堡、瑞祥堡等。

万宅银杏群落相邻的就是元代郭居敬的出生地水城,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序而诗之,用训童蒙。该书成为元明清时期普及孝道的通俗读物,流传至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孝道文化一代代教寓着万宅村民,他们至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万宅至今保持着独特的古代民俗,有吹唢呐、大腔戏、舞布狮等,此外村落从明代开始有崖葬习俗,现有遗址多处,存放先人遗骨的陶罐裸露在崖壁缝隙间……

腔戏是万宅特有的剧种,是福建省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大腔戏保留了清晰的荆楚古音的纯洁面目,被誉为是“戏剧中的瑰宝”。万宅余氏族人会在迎神赛会、祭祖等节庆活动中演出。

除了银杏群落,村中还有大片的香樟树林,树龄已达400多年,仍然青春不老,枝繁叶茂,天气炎热的盛夏,许多村民来到树下消暑乘凉。

耕归图

美丽乡村建设再起航

近年来,广平镇积极引领当地利用银杏群落自然优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建设美丽乡村,聘请厦门专家、学者对美丽乡村核心区进行远景规划。第一期投入60多万元打造以“银杏王”为主题的银杏公园,建造银杏亭、木座椅、鹅卵石漫步道、改造观光假山鱼池。

下一步,计划将银杏公园与后山近年来种的200亩银杏对接,铺设绕山栈道,直至山顶,保护性开发方腊寨旧址。镇党委宣传委员廖桂珍说,游客下山不走回头路,将漫步在10多亩的樱花园内,峰回路转,就到有着数亩荷塘的植福堂。修建于宋代的广元寺传说是植福堂姜公的避署胜地,这里有大片国家二级保护的藤本植物野生禾雀花,串串花朵似紫色风铃,这些花朵将攀爬到绿道上方,垂在游客头顶。到达百年香樟林,就可以看到省级重点文物绍恢堡了。

“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支持资金很快下来,镇也将给予配套,项目建成后,游客到这儿民宿游,呼吸自然清新空气、漫步银杏香樟群落、观赏古代建筑,体验传统民俗,到元代郭居敬出生地观看孝道文化园、接受陶熏教育,一个周末就‘满载而归’了。”省委党校挂职村干部鲍瑞民自信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