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神佛世界
老辈人晓得,“上街根艺”脱胎于“福州木雕”,传统的上街木雕多为观音、佛像一类。16岁当学徒,郑义雨雕的尽是十八罗汉、达摩像。“光做这种物件很枯燥”,囿于当时的氛围,他“即使有想法,也不懂该怎样切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台湾雕刻名家来到闽侯县上街镇,用郑义雨的话说,他们带来了“技术革命”和“理念更新”。高精密电动工具的运用,让纯手工的斧凿痕迹大为改观,“上街根艺”的名头开始叫响。
县根雕同业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上街根雕产品约占全国80%的份额。这个“平原区”,竟成了全国最大的根艺生产、交易基地。倘若放大视野看,闽侯多山多丘陵,兼有山区、半山区、平原的形胜。昔日满山的樟木、龙眼木、荔枝木,是上街木雕的传统材料。像荔枝木,木质坚硬,抗酸性强,所呈现的红褐色,给人“喜庆红”的观感。
盘根错节造型好,郑义雨对荔枝木这种原乡材料情有独钟,说它特别适合雕“孔雀开屏”。在2007年福州市第十八届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如意奖评选中,郑义雨的《孔雀开屏》获得根雕类唯一的一等奖。
满天神佛也好,花鸟山水也罢,即便刻画得逼真酷肖,也难免招致“匠气”之讥。近些年,闽侯县根雕同业商会会长吴杰的“禅悟”系列,“80后”余春洲的豹雕……这些个性化作品的推出,让人看到“上街根艺”的与时俱进。
郑义雨的根雕,也已涉足“四大名著”的世界,再现“丝绸之路”的盛况。《红楼梦》人物雕了80多个,被远在黑龙江的曹园博物馆定购;从商代起的中国历朝皇帝、有关“三百六十行”的群雕,部分入驻安徽省安庆市的五千年文博园。
明朝皇帝戴的帽子啥样?明神宗为什么20多年不坐朝?这些答案要靠翻书上网查材料消化。明熹宗朱由校擅长木匠手艺,为雕活这个人物特征,郑义雨特意跑到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找人指点,细心琢磨,想出“一手墨斗,一手角尺”的神形。
在历史文化题材上,郑义雨算是圈内首开先河的一位。即便如此,他还是自认“技术不差,但创新理念还欠火候”。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