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根小竹签,一撮麦芽糖,就这么捏拉拽扯,变成栩栩如生的猴子、公鸡、金鱼。七旬阿婆陈亚粿坚守吹糖人手艺,只为—— 让小糖人陪伴孩子久些
陈亚粿在吹糖
一根小竹签,一撮麦芽糖,就这么在吹糖人手里捏拉拽扯。一会儿功夫,一个栩栩如生的糖人“诞生”了。
在龙海市石码镇的小巷弄堂,一位满头银发的七旬阿婆默默地守着这个吹糖人小摊。昨日,记者来到新田厝,巷子里的学校响起了放学铃声,只见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一路小跑,冲向吹糖人的小摊。
吹糖人阿婆名叫陈亚粿,她的摊子很小,约一米宽,支起圆圆的小炭炉,放置一口特制的小铁锅,里面煮着麦芽糖,一半由木板盖住,木板上有一个个小孔,插着各种吹塑成形的糖人。旁边一块面板,上面有个大转盘。有个孩子吵着要一只公鸡,阿婆应声回答:“好,好,等等,别急。”
陈亚粿将锅里的麦芽糖煮得又热又稠,取一根竹签,娴熟地从锅里抠起一块来,迅速捏几下,在麦芽糖表面轻轻撒些大米粉,用手指将麦芽糖捏出一个小洞,拉出一条细丝,朝着细丝边吹边转着圈。同时,双手又捏又扯,糖块便像气球一般渐渐胀了起来,不到半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公鸡就骄傲地“立”在陈亚粿手上。
10岁与吹糖人手艺结缘
陈亚粿吹糖人技艺来自父亲陈添生。从10岁起,她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吹糖人的手艺。
“这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陈亚粿告诉记者,吹糖人的时候力度要恰到好处,用力过猛容易吹破,力道不足则难以成形。边吹边用手捏造,就得不怕烫,要趁着麦芽糖热乎乎的时候塑造形状。
“火力要控制好,不然会黏住,一旦黏到手上就会起泡。”陈亚粿向记者翻转双手说:“我刚开始学也常常烫伤。”经过几十年锻炼,陈亚粿早已练成“铁砂掌”。
“13岁时,我就能独立制作糖人了。当时跟着父亲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一晃十几年,陈亚粿跟着父亲,晃晃悠悠地踏遍石码的大街小巷。
1958年,陈亚粿进入工厂工作,这吹糖人的手艺暂时搁置。1989年,她退休了,怀念起老本行,于是在街头巷尾为孩子们表演吹糖人,一坚持就是27年。
退休再吹为让孩子高兴
如今,陈亚粿并不需要靠吹糖人维持生计,但每当看到孩子们拿着糖人时露出的笑脸,她就觉得这是最开心的时刻。
“孩子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陈亚粿慈祥地笑着。她说,平时孩子们喜欢猴子、公鸡、金鱼、茶壶等,她都会满足他们的愿望。陈亚粿吹出的糖人很受孩子们喜爱,有些孩子甚至上了大学,每逢放假回家,还特地跑来找她买糖人,陈亚粿的糖人已经成为很多人童年难忘的记忆。陈亚粿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为了让他们体验吹糖人,她买来各种动物造型的模具,把麦芽糖放进模具里,然后给麦芽糖拉根丝,让孩子们轻轻地吹几下,一个糖人就做好了,小朋友特别高兴。除了吹糖人,剪“钥匙”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陈亚粿用麦芽糖制作一把把“小钥匙”,然后让小朋友用小剪刀剪下多余的糖边,若能完整地掰下钥匙就算过关,可以得到糖人的奖励,别有一番趣味。
每年的春秋冬季,陈亚粿都守着小摊,摊位上的小锅微微冒着热气,她一边吹着各式各样的糖人,一边等待孩子们放学。陈亚粿说,夏天气温高,麦芽糖会变软变稀,没法吹,所以每年端午节后就收摊,直到国庆节后才出门摆摊。“我会提前通知孩子们,不然他们会一直找我。”
现在,漳州懂得吹糖人这门技艺的人寥寥无几了。曾经有几个人向陈亚粿求艺,后来可能觉得艰苦,就放弃了。陈亚粿的孩子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几年前,她动员自己的两个外甥女学吹糖人,并将手艺传授给她们。看着吹糖人手艺有了传承,陈亚粿稍稍宽心。“现在外甥女都有工作,什么时候愿意接下这二十几年的小摊,就不知道了。”映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陈亚粿的身影显得孤单。她惆怅地说:“我会一直做到不能做才停下来,让孩子们再多看看糖人,不然以后恐怕就没有了。”(记者邓娜 文/图)
![]() |
![]() |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