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撮麦芽糖,
一根小竹签,
捏拉拽扯吹糖人。
吹糖人为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有民间传说,吹糖人的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可谓历史悠久,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27年来,在漳州龙海市石码镇,74岁的陈亚粿,一直在小街弄巷吹糖人。
放学铃声响起,背着小书包的小朋友,一路小跑,冲向街头吹糖人陈亚粿的小摊。陈亚粿娴熟地从小锅里取一小块热气腾腾的麦芽糖,迅速捏上几下,用装有糕粉末的小布包轻轻撒点糕粉,再用手指捏出一个小洞,拉出一条细丝,朝着细丝边吹边转着圈。
双手或捏或拉或拽或扯,那冒着热气的麦芽糖块便像气球一样,渐渐鼓了起来,陈亚粿不时再吹一吹,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公鸡便诞生了。
拿起小竹签,沾一点麦芽糖,插在小公鸡身上,小公鸡大功告成,拿在手里温热柔软,舔一口,一直甜到心里。
陈亚粿:“孩子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很多种。鸡、鱼、茶壶和猴子,哨子、剪刀。还有关刀,关刀没有做。”
陈亚粿吹糖人技艺来自父亲陈添生。从10岁起,她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吹糖人的手艺。早期吹糖人的老手艺人,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陈亚粿也不例外,她自小就跟着父亲,晃晃悠悠地踏遍了石码的大街小巷。一直到1958年,陈亚粿进入工厂参加工作,这吹糖人的老手艺才搁置在一边。1989年退休后,陈亚粿又开始在街头巷尾为孩子们表演吹糖人。这一坚持,就是27年。
陈亚粿:“我这个没有模具,用手做的。以前还有号子,还有烟杆子,老人家在用的烟杆子,我现在没做了,孩子现在也看不懂。”
每年的春秋冬季,学校放学前,陈亚粿都会在校门口的小街摆上小摊,支起圆圆的小炭炉,放上一把特制的小铁锅,一半由木板盖住,木板上有一个个小孔。吹塑成形的糖人便是插在上面。小锅里微微冒出热气之后,陈亚粿就开始一边吹着各式各样的糖人,一边等待着孩子们放学。
陈亚粿:“夏天不能做,太热就会黏,一动就不行。这个说生意好也不是,一般,有季节性的。”
吹糖人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成功塑造成形并不容易。吹的力度要恰到好处,用力过猛则容易吹破,力道不足则难以成形。还要边吹边用手捏造成形,没有几度光阴的磨练难以学成。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冷却后成型的糖人质地很薄,易碎,一旦碎了就得放到小锅里融化再重新吹塑。陈亚粿还可以将麦芽糖吹成薄如蝉翼的形态,酷似塑料袋。
陈亚粿:“这个塑料袋,以前叫做气球,现在大家都叫塑料,很好吃。这个也是以前的东西,这个要控制时间,控制力度。”
吹糖人要不怕烫,要趁着麦芽糖热乎乎的时候捏在手里塑造形状,初学之时往往容易烫伤。几十年下来,陈亚粿双手已如同“铁砂掌”。
陈亚粿:“火力也要控制,不然会黏住,黏住了这个手会起泡。也要敢拿,不敢那也没办法,会烫。”
除了卖糖人,陈亚粿还提供很多动物造型的模具,让小朋友自己吹。她的动物造型模具有十几种,狮子、大象、葫芦、弥勒佛等等。有小朋友要吹糖人,陈亚粿就取一点麦芽糖,揉搓一下,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糕粉的模具内,让小朋友轻轻一吹,打开模具,“糖人”就吹好了。
陈亚粿:“孩子让她自己吹,有的孩子比较喜欢自己吹。这里有动物,孩子自己吹。轻轻的,这样吹起来就很美。就是吹轻轻的,不能太用力,大力一撑就破了,这样就很漂亮。”
小朋友:“1、我想(要)鱼的,我想熊。2、孔雀,大象。3、小兔子,好看。”
除了吹糖人,剪钥匙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用清朝留下来的铜钱制成的小印章将麦芽糖做成小钥匙,小朋友可以用小剪刀,剪下多余的糖边。一旦剪断就没有奖品,如若剪得完好无损便可以得到糖人奖励,别有一番趣味。
陈亚粿:“这个剪钥匙是旧社会,这是以前的,以前不是剪,用掰的。”
顾客:“住在这条街,以前我很小就经常给她剪钥匙,给她买这个麦芽糖来吃。以前很便宜,以前一根钥匙才不用一毛钱,玩一玩,很好。”
陈亚粿把吹糖人这一老手艺传给了两个外甥,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外甥们何时愿意接下这几十载的小摊就不得而知了。冬季的校园门口,有些冷,陈亚粿的身影在路灯下越拉越长,映衬着孩子们的吟吟笑声,独自坚守。
陈亚粿:“我做到不能做我就要停下来了,我两个外甥有学,学就以后老了看看有没有去做,不然就没有了。
有民间传说,吹糖人的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目前,漳州仅存一两个吹糖人的手艺人,陈亚粿就是其中之一。陈亚粿吹糖人的手艺自小学起,坚守这项老手艺几十载,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