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仙塑像刘寿福/摄
传艺魏诗已/摄
柘荣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陈丽彬/摄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苏晶晶 通讯员 游书金黄元章)国庆前夕,柘荣首部微电影形象片《揽梦柘荣》在当地3D影院首映,影片全长12分钟,以一位柘荣游子返乡寻找当年初恋情人的经历为主线,全面展示了柘荣的人文历史、经济发展、民俗风情和秀美景观,长寿柘荣、养生福地的魅力神韵淋漓尽显,让观影者如痴如醉。在柘荣,无论是这部以镜头语言诠释地方文化元素的微电影,还是那一套套厚重积淀的历史名人文集书册、一场场精彩生动的免费文化盛宴、一项项福泽一方的文化惠民工程、一个个擎动发展的文化产业,极富特色的县域文化已融入柘荣这座生态之城的血脉里,滋养丰润,更成就发展。
柘荣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千百年来发展积淀、传承光大,柘荣不仅形成了孝德传统文化、休闲养生文化、马仙信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县域文化,还手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等多个“国”字号品牌,文化积淀深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县域发展依特取胜、以特求好,须臾离不开文化元素的丰润与滋养,实现县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务必重视文化、加强文化、打造文化。”在柘荣县委书记薛理朝看来,柘荣的区域特色经济,区域的神韵,都体现在“文化”上。把文化软实力提升上去,然后用文化引领,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项目支撑,凸显县域差异发展、绿色发展,方能彰显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格局中的精气神。
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柘荣县今年的党代会、人代会上,柘荣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文化柘荣”的目标定位,并把文化作为县委主抓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成为柘荣文化建设史上的划时代之举。
围绕建设“文化柘荣”目标,实现“文化化人、文化惠民、文化兴产”的新要求,柘荣县县长雷祖铃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突出人文建设,通过激发文化自觉、增厚文化内涵、培育文化产业,引领文化柘荣新发展。同时在报告中一一列出具体实施举措,直切发展要领。
突显文化柘荣,构筑发展神韵。蓝图绘就、路线明晰,凝聚合力、迸发合力,“文化柘荣”风水生起——
化人之力常有
“楮坪乡仙岭村郑宗远善治其家、勤创家业,富而好施、热心公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甲山庄庄主和慈善家。特别是年登花甲后,他钱粮济人、路桥渡人、田产赠人,坚持倾其家产、扶世济贫。逝世后,他的子孙每年都要集资集劳维修石路桥亭……”近日,在楮坪乡洪坑村农民休闲文化广场,楮坪乡小板凳宣讲队队员郑养其一段接地气的方言评话,又一次传颂了明朝慈善家郑宗远的事迹,劝导群众学习先人、立德行善。
“小板凳”宣讲“大道理”传递“正能量”,这是柘荣创新基层群众思想文化工作走出的特色之路。以“小板凳”宣讲为阵地,170多名草根人才宣讲员活跃全县农村乡间,一条板凳就是一个平台,说“地方话”、唠“家常话”,运用轻松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方针政策、忆历史名人、聊孝德传统、说文明新风,有效提升了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
文化是化人的,重在引领,贵在自觉。人靠文化促进自身全面自由发展,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建设“文化柘荣”中,柘荣把“文化化人”作为重要目标要求之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爱国爱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深入挖掘、弘扬光大孝德传统文化、休闲养生文化、马仙信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引导全民提高文化修为,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致力构建人人爱文化、讲文化、重文化的“文化柘荣”。
谋定而动,柘荣精准发力——
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小板凳宣讲队”的文化宣传作用,让县域特色文化随着一场清新朴实的宣讲入耳入脑入心;“文化柘荣半月谈”开讲,一期一主题,沙龙式恳谈;设立“文化柘荣”发展顾问团,选聘一批中央、省、市相关文化名人担任“文化柘荣”发展顾问,借用外在文化发展智慧为“文化柘荣”建设服务。
树立榜样。一方面,深入挖掘游朴、陈桷、袁天禄等当地历史名人文化,弘扬他们勤政廉政、以俭养德等思想品德,发挥对社会的感化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树立东源村党支部书记吴泽炎、“中华巧女”袁秀莹等一批爱岗敬业、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典型,以身边人说身边事,彰显榜样的力量。
深耕文化。“做活一位仙”,马仙信俗文化的挖掘、丰富,就是其中一个力作。马仙是闽浙一带民众祈祷健康平安的精神寄托,柘荣作为其发祥地,以弘扬马仙孝德精神为载体,着力提升信俗文化核心价值,并全力推动马仙信俗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柘荣马仙文化旅游节,马仙信俗文化特色旅游方兴未艾,成为柘荣县文化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
营造氛围。放映微电影形象片《揽梦柘荣》、出版《游朴诗文集》、筹拍《马仙》电视连续剧等系列文化精品;农家书屋覆盖全县,开展“全民读书月”等主题系列活动,打造“书香柘荣”;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抓好廉政文化与孝德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常态化……
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推手,潜移默化间,建设“文化柘荣”氛围愈浓。
惠民之风劲吹
秋临山城,风清雾薄。在柘荣这一方宁静的天地里,处处氤氲着旧时光的气息,流淌着以文化为音符的动人旋律。
在宽敞靓丽的公园里,老人们饶有兴致地跳一段舞、耍一套拳;在街巷里弄的亭台上,左邻右舍同听一段评话、同唱一曲老歌;在群山掩映的农村中,藏书颇丰的书屋里,闲暇的村民捧一卷书、念一段文;在山崖凉亭等地,今人可见古人语,历经风霜,不曾磨灭;还有倚门剪一张纸,临宫拜一位仙……柘荣人的心间种着一棵文化之树,随着年岁渐长,蔚然成荫。
种惠民树,以夯实基础为先。在柘荣城区,有一个名为“天福公园”的崭新公园格外与众不同。它的不同在于解决了柘荣时日已久的“水患”,使之成了“水利”;在于因地制宜,“智”作水文章,凸显水文化,将水与柘荣民间信奉的道教文化相结合,打造了占地20多亩的山水相依、石刻林立的山地公园。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也成为柘荣城市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筑牢基础,惠民之举精彩纷呈。“尽可能让更多群众参与技能培训、受文化熏陶。这是我们开展这么多活动的主要目的。”柘荣县文化馆馆长袁承木介绍说,自2011年开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要求,文化馆开展“每月一演、每月一展”的活动,并开设美术、音乐、书法、器乐、摄影、舞蹈等公益培训班,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学习场所,掌握一技之长。为照顾弱势群体,一些培训班还专门以贫困生、农民工子女为先。同时,文化馆还利用有限场地,每月连续7~10天免费上演评话、布袋戏等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让群众在参与中铭记这些民间技艺。每一年参与文化馆各项活动的人次达12000多人次。
此外,文化馆还不定期组织街头展演,与群众互动。还通过“艺术扶贫”的渠道,让城里教师走进农村学校,教授美术、音乐基础,城乡文化纽带愈发结实。
文化多样表现,惠民潜移默化。统筹建设文化体育场馆,提高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地面电视数字化转换等等利民工程,为广大群众创造文化平台,提升文化品位;保护文化古迹、编印本土文学书籍和县志、开展摄影读书等文化评比活动……保护与传承并进,让群众在参观、参与中认知本土文化;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艺术扶贫”、“文化走亲”……以多样的文化内容充实群众休闲生活,培养良好文化氛围。多年来,按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要求,柘荣县委、县政府抓特色、求实效,通过完善硬件、改善软件,力求让每一位群众皆能得“文化之实惠”。
文兴之路独辟
千年传承不歇,根植于柘荣这片沃土之上的文化之林枝繁叶茂,秀于青山。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仙信俗……一项项殊荣、一种种民俗技艺均是柘荣浓厚文化底蕴的绝佳注脚,亦是这个山城灵动的魅力所在。
“让文化传承,让文化生财!”以文化承载发展之道,让文化以商品的表现形式走进大众消费市场,创造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是柘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践行“文化柘荣”理念所走出的特色之路。
折叠演万象,剪刻活春秋。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是柘荣最为声名远扬的民间传统技艺,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剪纸领军人物袁秀莹的带领下,涌现出了孔春霞、游晓卿、郑平芳、吴秋凤等一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名人、剪纸艺术省级传承人。她们在保护和发扬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的同时,不断探索剪纸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成为柘荣县尝试文化产业化的成功范例。
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挂满陈列墙、一个个富有创意的剪纸商品摆满展示柜……9月24日,走进柘荣县幽兰剪纸有限公司的门店,琳琅满目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精湛的剪刻技艺让人由衷赞叹。这一家连接柘荣剪纸传承与发展的企业正以昂扬的姿态引领产业新方向。
“我来传承,他来发扬,这样的配合相得益彰。”有“柘荣神剪”之称的郑平芳环视着一室剪纸作品介绍说,幽兰剪纸是她的学生吴敬銮于2013年所创立,在她从旁协助下,该企业虽时日不长,但连年盈利均呈上涨趋势。据悉,幽兰剪纸最大的特色在于改进了传统剪纸无法量产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流水线印刷,根据客户的定制需求,将同一模板的剪纸作品变成数万乃至数十万份的商品,让剪纸走向了大众化。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扬中创新。在政府多方扶持下,在柘荣剪纸产业化进程中,从“艺术品”到“商品”,从画幅、贴纸、窗花等拓展至灯笼、车饰、陶瓷、水晶饰品等多种多样形态的产品,从单一的剪刻、配色到套色、多层,从个体作坊到企业经营…… 通过与福州三坊七巷、福建商专、北京大学等平台的密切合作,以“变”迎合市场需求,以“新”更好地推广传承,让剪纸在新时代背景下再焕生机。据统计,目前柘荣成规模的剪纸企业共有6家,家庭作坊10多家,民间剪纸艺人300多人,年产值超400万元。剪纸对文化产业的贡献作用渐显。
“优势要有,方式要多,要让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发展。”柘荣县文体局局长吴恩银一语中的,道出了该县文化产业一大行进方向。除了剪纸,柘荣当前重点打造的另一文化产业内容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仙信俗。按规划,马仙信俗文化产业化格局将与柘荣日渐兴起的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文化节、研制各类相关的旅游产品、编排木偶戏剧目、编辑相关书籍印象制品等方式,将马仙这一位仙“做活”,使之不仅作为精神信仰存在,更能创造不菲的经济回报。
柘荣剪纸和马仙信俗是柘荣文化内涵要旨,是柘荣以文化促经济的主动力。下一阶段,柘荣将充分发挥县域独特资源优势,从东狮山道德文化苑、中华马仙信俗文化博览园等项目载体建设破题,有力调动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策划生成文化产业项目,助推三次产业融合并进、彼此依托、共生共荣。
文以载道,兴荣一方。柘荣县立足千百年的文化沉淀,结合当下发展思路,激发文化活力,以文化化人、文化惠民、文化兴产为着力点,构建“文化柘荣”格局,共创“五特好柘荣”。
《文化柘荣》采编室组织策划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县域发展依特取胜、以特求好,须臾离不开文化元素的丰润与滋养,实现县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务必重视文化、加强文化、打造文化。”柘荣的区域特色经济,区域的神韵,都体现在“文化”上。把文化软实力提升上去,然后用文化引领,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项目支撑,凸显县域差异发展、绿色发展,方能彰显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格局中的精气神。
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柘荣县今年的党代会、人代会上,柘荣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文化柘荣”的目标定位,并把文化作为县委主抓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成为柘荣文化建设史上的划时代之举。
弘扬闽东之光 倾力服务基层
闽东日报今起推出《文化柘荣》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苏晶晶)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柘荣建县70周年之际,闽东日报党组与柘荣县委、县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联系,联手打造的《文化柘荣》版块,今起正式推出。这是本报继《幸福福鼎》之后,贯彻市委“三转一加强”决策部署,加强典型报道、加大服务基层力度的又一重要尝试,也是挖掘、弘扬“闽东之光”的有益探索。
柘荣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多年发展积淀,柘荣还形成了孝德传统文化、马仙信俗文化、休闲养生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等多个“国”字号品牌,引人瞩目。
近年来,柘荣县委、县政府在主动融入“六新大宁德”发展全局、全面建设“五特好柘荣”中,顺势而为、科学定位,立足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文化柘荣”的战略定位,成效显著。
《文化柘荣》版块将为读者多方位诠释“文化柘荣”的深厚积淀、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