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县域发展依特取胜、以特求好,须臾离不开文化元素的丰润与滋养,实现县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务必重视文化、加强文化、打造文化。”在柘荣县委书记薛理朝看来,柘荣的区域特色经济,区域的神韵,都体现在“文化”上。把文化软实力提升上去,然后用文化引领,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项目支撑,凸显县域差异发展、绿色发展,方能彰显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格局中的精气神。
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柘荣县今年的党代会、人代会上,柘荣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文化柘荣”的目标定位,并把文化作为县委主抓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成为柘荣文化建设史上的划时代之举。
围绕建设“文化柘荣”目标,实现“文化化人、文化惠民、文化兴产”的新要求,柘荣县县长雷祖铃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突出人文建设,通过激发文化自觉、增厚文化内涵、培育文化产业,引领文化柘荣新发展。同时在报告中一一列出具体实施举措,直切发展要领。
突显文化柘荣,构筑发展神韵。蓝图绘就、路线明晰,凝聚合力、迸发合力,“文化柘荣”风水生起——
化人之力常有
“楮坪乡仙岭村郑宗远善治其家、勤创家业,富而好施、热心公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甲山庄庄主和慈善家。特别是年登花甲后,他钱粮济人、路桥渡人、田产赠人,坚持倾其家产、扶世济贫。逝世后,他的子孙每年都要集资集劳维修石路桥亭……”近日,在楮坪乡洪坑村农民休闲文化广场,楮坪乡小板凳宣讲队队员郑养其一段接地气的方言评话,又一次传颂了明朝慈善家郑宗远的事迹,劝导群众学习先人、立德行善。
“小板凳”宣讲“大道理”传递“正能量”,这是柘荣创新基层群众思想文化工作走出的特色之路。以“小板凳”宣讲为阵地,170多名草根人才宣讲员活跃全县农村乡间,一条板凳就是一个平台,说“地方话”、唠“家常话”,运用轻松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方针政策、忆历史名人、聊孝德传统、说文明新风,有效提升了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
文化是化人的,重在引领,贵在自觉。人靠文化促进自身全面自由发展,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建设“文化柘荣”中,柘荣把“文化化人”作为重要目标要求之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爱国爱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深入挖掘、弘扬光大孝德传统文化、休闲养生文化、马仙信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引导全民提高文化修为,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致力构建人人爱文化、讲文化、重文化的“文化柘荣”。
谋定而动,柘荣精准发力——
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小板凳宣讲队”的文化宣传作用,让县域特色文化随着一场清新朴实的宣讲入耳入脑入心;“文化柘荣半月谈”开讲,一期一主题,沙龙式恳谈;设立“文化柘荣”发展顾问团,选聘一批中央、省、市相关文化名人担任“文化柘荣”发展顾问,借用外在文化发展智慧为“文化柘荣”建设服务。
树立榜样。一方面,深入挖掘游朴、陈桷、袁天禄等当地历史名人文化,弘扬他们勤政廉政、以俭养德等思想品德,发挥对社会的感化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树立东源村党支部书记吴泽炎、“中华巧女”袁秀莹等一批爱岗敬业、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典型,以身边人说身边事,彰显榜样的力量。
深耕文化。“做活一位仙”,马仙信俗文化的挖掘、丰富,就是其中一个力作。马仙是闽浙一带民众祈祷健康平安的精神寄托,柘荣作为其发祥地,以弘扬马仙孝德精神为载体,着力提升信俗文化核心价值,并全力推动马仙信俗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柘荣马仙文化旅游节,马仙信俗文化特色旅游方兴未艾,成为柘荣县文化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
营造氛围。放映微电影形象片《揽梦柘荣》、出版《游朴诗文集》、筹拍《马仙》电视连续剧等系列文化精品;农家书屋覆盖全县,开展“全民读书月”等主题系列活动,打造“书香柘荣”;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抓好廉政文化与孝德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常态化……
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推手,潜移默化间,建设“文化柘荣”氛围愈浓。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