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中的鼓山涌泉寺,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东南网12月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拯 郑靓/文包华/图)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上,占地1.7公顷的大刹巍然伫立,前靠香炉峰,后倚白云峰,“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令游人叹为观止。它,就是“闽刹之冠”——涌泉寺。
始建于783年的涌泉寺,曾数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后,形成今天的规模。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漫步其中,能感受到“石鼓灵源苏万物,闽山古刹阅春秋”的胜境。
涌泉寺有大小殿堂25座,宏伟辉煌,游人在晨钟暮鼓中,感受心灵的平静
现在的涌泉寺,保留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宏伟辉煌,法像庄严。晨钟暮鼓中,游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心灵平静。
涌泉寺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其中,两座立于古刹门前的陶塔,已有千年历史。陶塔各有名字,东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西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之所以有“千佛”之称,是因为两座塔上各塑1078尊佛像,雕刻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
据介绍,涌泉寺曾以刻书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闻名天下,为鼓山赢得“中国的第一法窟”的美誉,寺里保存的一万多片饱经沧桑的经板。“雕版印经技术文革时断档了,后来,在普法大和尚的努力下才得以恢复。”涌泉寺法师说,现在,寺里熟练掌握该技术的只有首座和尚一人,已年过八旬。
刺血为墨,书写经典,涌泉寺珍贵的血经,从不轻易示人(福建文化记忆摄制组供图)
在不少游人看来,涌泉寺藏经殿颇有神秘色彩。虽然大厅对外开放,但一旁的小厢房却大门紧闭。刺血写成的珍贵经书,大都保存在这处厢房内。
血经,是前代高僧刺破自己的舌尖或手指,用滴出的鲜血书写而成,由于血液黏稠,无法直接书写,所以血液中还加入中药朱砂,一部经书往往要耗费四五年的时间,是涌泉寺最为珍贵的文物。
寺内法师告诉记者,厢房钥匙,由寺里德行很高的藏主和尚保管。血经不轻易示人,多年来只公开亮相过两次。为记录、传承这一珍贵资料,近日,涌泉寺破例允许“福建文化记忆”摄制组进入厢房拍摄。
编导余锦秀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直感叹气氛之肃穆庄严,让她“大气都不敢喘”,“老僧十分虔诚,打开厢房和柜门前,都要默默诵经。
2005年的“龙王”台风来袭,鼓山也遭遇700年一遇的山洪,涌泉寺藏经殿内,超5000册古籍、经书被浸泡,珍贵的血经也未能幸免。为了抢救古籍、经书,上百位热心市民自发上山,已有近10年古籍修复经验的林凤也在其中。
林凤说,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有幸一睹血经的真容,让她感到既神圣又痛心,“大部分血经曾经历修复,含大量糨糊,霉变也因此更加严重。当时有老僧感慨,血经被洪水浸泡后,原本鲜红的字迹也变淡了许多,十分可惜。”
洪水来袭,陶塔的安危也牵动人心,亲历灾难的僧人,至今心有余悸,“万幸,天王殿石壁倒下后,正好压住塔基,陶塔得以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