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节目组团亮相
率先拉开此次欢乐汇序幕的福建省首届“丹桂奖”电视曲艺大赛决赛,是第六届福建艺术节的子项赛事之一,相继推出“泉安新声”和“青春丹桂”两场优秀曲艺作品展演。经初赛和复赛,福州评话《贰仟块》等20部业余组作品和南平南词《山乡恋歌》等14个专业组节目,再度集结角逐。
作为本年度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文艺专项,决赛特别邀请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贵田,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会长常祥霖等坐镇晋江戏剧中心剧场,对选手进行终极评定。
“把我省曲艺最高奖项的比赛纳入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这个大平台中,可以说是我省优秀曲艺节目的一次集体组团亮相,对提高我省曲艺发展水平和海内外知名度是个有益的尝试。”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瑞发说。
决赛作品多数由我省曲艺工作者新近创作而成,品类丰富,有单人的说唱、双人的捧逗和群体的协作。其中,快板书《林则徐微服惩贪官》、闽南讲古《林大抢花轿》、潮曲《巾帼英豪唐魏妈》等,在传统题材基础上进行改编或创新,着眼于历史传奇和英雄故事的再度演绎,古意新风相互交融;锦歌《思亲》、南平南词《山乡恋歌》、莆仙方言说唱《荔园欢歌》等,以独有的说唱呈现对家乡美景的由衷赞美,节奏舒缓悠长。另外,关注家风传承的小品《传家宝》、回顾抗战往事的客家讲古《军号》、直面家庭和睦的小品《撤诉》,或以事论理,或慷慨阔壮,散发着现实主义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福建方言千差万别,在塑造不同曲艺样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艺的传承和推广。而今通过电视曲艺,走进千家万户,是很好的艺术传播方式,也是突破以往常规办赛的一种有益探索。”常祥霖说。
既是联欢也是寻根
常言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曲艺”。旅居海外的同胞在异国他乡,也以极尽才情的方式展现曲艺的特有魅力。此番汇聚侨乡晋江,对他们而言,既是曲艺联欢,也是文化寻根。
在晋江戏剧中心的舞台上,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曲艺专场的10多个节目,雅集荟萃,曲韵交融,带给观众不同的欢乐。
由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表演的南音《听见雁声悲》,唱腔婉转悠长。代表团团长蔡友声告诉记者,他们的社团在菲律宾已有近200年历史,其祖辈从泉州到菲律宾后,不能经常回家,就常听南音。就这样,爱好音乐的人创立了南音社团。“在菲律宾,像我们这样的南音社团有4个。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想学,我们先教他们闽南话,希望用语言留住泉州南音的传统,再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蔡友声说。
来自马来西亚的相声演员纪庆荣、苏维胜倾情表演的相声《我是名医》,借此批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观众一片叫好声。苏维胜说,他们的师傅是相声大师马季在马来西亚的第一位徒弟——姚新光,两人希望传承师傅对曲艺的独特理解。在马来西亚,相声表演没有官方的支持,全靠民间组织来捧场。“最近,我们和当地的教育团体进行了接触,希望加强合作,让相声走进学校,培养长大后会买票进场看曲艺的新观众。”
台湾新北市汉音文化剧团团长陶秀华是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杨菲的学生,他们在现场共同演绎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韵味十足。学川剧出身的陶秀华,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杨菲唱京韵大鼓,觉得特别好听,就拜在杨菲门下。
“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对两岸曲艺文化交流起很大的作用,我们在服装、舞美等很多方面可以互相借鉴。对北方的曲艺,台湾观众也很欢迎。即使一些文学性很强的唱段,台湾的观众都能听得懂。”谈起台湾的观众,杨菲夸赞道。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