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炳煌(左二)、洪两宗(左三)、李永南(右一)为中国航海博物馆专家叶冲(左一)、李洋(右二)演示立桅技术
漳州新闻网讯(黄炳钦文/图)11月19日上午,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叶冲、李洋,从上海专程来到东山岛铜陵镇孔炳煌船模作坊,考察东山岛至今保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木帆船立桅技术。东山岛著名造船师傅孔炳煌、造船工程师李永南、老渔民洪两宗3人一起,用一艘1∶20的钓槽船模示范,向两位专家演示了古老的木帆船立桅技术。
孔炳煌3人边操作边介绍,真正的钓槽船船长21米,宽6米,桅杆19米。桅杆从地上运到船上甲板,桅杆尾部放在船尾,桅杆头放在船中“桅仓”上面,底下用圆木垫住。桅杆前后左右共用4条长索缚住桅杆上部,桅心处安装有向左弦偏15度的内置滑轮一个,滑轮上栓着一条“大律索”,外有一块木棍将“大律索”固定住,以供立桅时将桅杆吊起来。桅杆中部约60%的地方套一个索圈,上面架一部“板曽”,“板曽”有绳索将桅杆上的索圈连起来,然后用船上绞车将“板曽”升起来,桅杆也随之升起;然后用船后大绞车拉住桅杆上的“大律索”,将桅杆竖立在桅仓上面。为防止桅杆前倾,在桅杆上还缚着一条“陛索”将桅杆拉住。这时候,主持立桅的老师傅要站在桅杆旁观察桅杆和桅仓上面的“勒耳”的左右间隙,指挥工作人员调整桅杆四个方向的4条长索进行调整,直至前后左右间隙正常,最后用斧头砍断缚在桅杆头部的绳索,让桅杆依靠其自身重量顺利滑入桅井,去除没用的绳索和“板曽”,整个立桅工作顺利完成。
造船工程师李永南介绍,桅仓“勒耳”是立桅的重要的设备。“勒耳”上部要特别留下一个较大的间隙,作用有二:一,使桅杆受力点降低,不易折断;当船在海上航行遇到大风浪时,要砍断桅杆时便于操作。二、桅杆下滑进入桅仓时,缚住桅头的“陛索”将随之下滑,如“勒耳”没有间隙,将使桅杆发生倾斜,使立桅工作受阻。另外,“勒耳”的构造要前小后大、下小上大,这样一来桅杆下落进入桅井后,桅头离船底有3寸左右的间隙,不会撞破船底;桅杆会被“勒耳”固定住不会摇动,这种技术俗叫“关门”,是立桅技术的成败关键。
李永南说,东山岛的木帆船立桅技术独树一帜,自古享誉闽粤。解放初期,东山岛著名造船师方伯良师傅曾应邀到广州,将一支30多米长的桅杆顺利立起来,轰动广州造船界,其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