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杆上材质呈现虎斑纹的为上品
三弦仔上端为孝扇蝙蝠头,弦轴上刻有梅花、竹子等造型
东南网11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李伟强 陈小芳/文 马俊杰/图)莆仙戏、十番八乐因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一直被人们所熟知并传唱演奏。然而,莆仙传统乐器如八角琴、伬(chǐ)胡、四胡等的制作技艺却鲜为人知,甚至陷入断代的困境。年过六旬的林德洪作为林氏莆仙传统乐器制作的继承人,他专研几十年,并将技艺传给儿子。在林德洪的努力下,该技艺被列为莆田市非遗保护项目。
手工制作乐器 一年仅出数把
明清时期,莆田乐器制造达到了鼎盛,祖辈居住于莆田青龙街(现英龙街)的林氏被称为“青龙上林”,是当时莆田传统乐器制造的代表家族。清朝初期,林氏祖上林振书为太学生,家中富足,因爱好音乐,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制作莆田乐器。
林维地是“青龙上林”家族中技艺最为精湛的传人,一生致力于莆仙传统乐器制作技艺。自小跟随父亲学艺并在仙游开乐器店,1965年后,他回到莆田城区发展,游走于莆田戏乐团、十番八乐乐队、木偶戏等乐队中,乐队乐器均由林维地本人制作。
记者了解到,林维地在保留莆田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同时,克服了乐器中的一些弊端,使得演奏的莆田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因技艺之难、精、巧,又是纯手工制作,一年只能接受私人定制数把,多被音乐爱好者收藏、研究及重大演出时所用。
老林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这间不大的工作室里
毫厘之差 可能致音色不纯
在林德洪家中,随处可见不同的莆仙传统乐器,如八角琴、伬胡、四胡等,林德洪告诉记者,所有乐器都是严格按照祖上传下来的技艺,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伬胡胡面5寸,四胡胡面4寸,尺寸都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从来没改过。”林德洪边用祖辈留下的鲁班尺测量胡面尺寸边告诉记者,乐器的尺寸大小关系到成品的音质。
选材上,弦乐器多挑选龙眼木中带有“虎斑”纹路的木样。上好的乐器,对材质、尺寸及合成的样式结构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要求越严格,发出的声音就越纯正。完整的制作过程需要好几天时间。
林德洪拿起已制作成形的琴筒紧贴薄木板,熟练地在木板上画出筒的形状,接着用不同的工具,对木板进行加工,直到刚好可嵌入琴筒的凹槽。“面的厚度要刚刚好,否则音质就会差很多。”林德洪说,就拿八角琴来说,筒面厚度要掌握在0.3厘米和0.4厘米之间,安装后,还要通过手指的敲打,听声音判断音质的好坏,如果达不到要求还需要再进一步修改。
传说中喜好音乐的龙子之一——囚牛,被雕刻于琴把之上
小部件藏乾坤 讲究搭配祥瑞
“除八角琴要搭配和尾头外,其他莆仙传统乐器大多都会配孝扇蝙蝠头。”林德洪的乐器构件十分丰富,这些与音质无多大关系且工艺繁杂的小零部件,在林德洪看来却缺一不可,因为好乐器在这些零部件的装饰下,显得更加有文化、艺术内涵,可提升乐器的档次。
“不仅要严格搭配,而且所有的雕刻都有尺寸要求。”林德洪说,其祖上传下的莆仙传统乐器制作精髓中,除了要确保音质外,还强调要搭配具有祥瑞、艺术美感的构件。林德洪用刻刀等工具反复雕琢手头上的琴头,直至线条棱角分明。四胡头搭配的是“孝扇蝙蝠头”,琴头的正面为孝扇,背面是蝙蝠嘴,两侧为蛟龙,均体现孝敬、吉祥文化内涵;弦轴不仅取材要好,还要雕刻上精致的松、竹、梅,同时对不同图案的弦轴还有特定的排序要求。
林德洪说,如今虽有不少人会制作莆仙传统乐器,但乐器上的构件多因工艺繁杂被简易化甚至直接删除。对此,林德洪很是痛心。
18个月小儿已是第九代传人
今年61岁的林德洪是家族的第七代传人。为了不让传统技艺流失,在运输公司上班的林德洪,一有时间便跟着父亲林维地钻研学习。如今,林德洪不仅能做出多种类的乐器,还能弹奏上几曲。可令林德洪感到可惜的是,家族的技艺一直没有形成书面材料保存下来,都是口口相传,“这样很容易失传”,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林德洪让小女儿林淑培进入科班学习音乐。林德洪希望女儿可以多学习一些古典音乐,再结合自己的制作工序,将家族技艺编写成书。据林德洪透露,祖上规矩技艺传男不传女,所以女儿在制作工序上只能打打下手,“当时还是我的父亲破例让孩子去学音乐,目的是希望家里能有人演奏自家做出的乐器。”
目前,林德洪在家里办起了传习所,欢迎有兴趣的人上门学习。林德洪说,有不少人上门学习过,但基本没有人能完整地学习下来。“整个过程纯手工制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坚持的。”在家族内部,大儿子已经成了林德洪的传人。林德洪表示,孙子现在才18个月,长大后儿子还要继续将技艺传给他。目前,林德洪还在筹备一个展馆,将自己传统乐器的制作向世人展示。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