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泉州的基督教徒墓碑上,出现了中国传统的华盖图案-邹家骅摄
人民网泉州11月18日电(邹家骅)11月17日,“一带一路”网络文化采风行采访团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发现这里精美的图片和翔实的资料展示了中国古代发达的航运事业,也揭示了泉州在中国海上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据介绍,泉州海交馆是中国唯一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及由此引发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海事博物馆。新馆于1991年建成,外型似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面积7000多平方米,内设有四个展馆:“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
展厅中,展示了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古沉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外,还有木、铁、石等材质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160 多艘中国历代黄河、长江等水域的代表性船模等。
千百年来,泉州的宗教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展馆内的石刻以伊斯兰教最为突出,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居全国第一。此外还有大量的宋元时期外来宗教寺庙的建筑构件、教徒墓碑和墓盖石等,不少遗物中还刻有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是研究我国宗教历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古代的泉州以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这当中有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这种宗教的融合在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的展品间体现得淋漓尽致。海交馆内现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无一不证明,泉州无愧于“宗教博物馆”的称号。

讲解员向采风团成员们介绍馆内各宗教石刻-邹家骅摄

海交馆门口,放置着象征对外交流的福船 邹家骅摄

印度教的湿婆石刻,在泉州小村庄里被误认做观音,朝拜了数百年 邹家骅摄

“明教”的原型—摩尼教石刻现存于泉州草庵 邹家骅摄

泉州将中国的礼仪文化传到琉球等 邹家骅摄

馆内各式“海丝”沿线国家的展品让人流连 邹家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