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泗乡位于龙海市西南部丘陵山区,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相间地形,九龙江支流南溪横贯全境,乡域面积近6000公顷,有14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47万人。
碧水为路,青山作营。东泗远离工业污染、城市喧嚣,天蓝、水净、地绿,是省级生态乡镇,俨然一处世外桃源,发展后劲和前景令人期待。
一溪一港
海丝遗珠
东泗乡水系交通发达,九龙江南溪穿境而过,长15公里,河水清澈,是东泗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下游南溪桥闸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挡潮蓄淡、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桥闸,是龙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东泗公社‘放小顾大’的西岭大队精神”,顾全下游,而牺牲自我。
▲初冬时节,走进东泗,山水之间的飘飘白云、村落上空的袅袅炊烟,穿境而过的九龙江南溪、初具规模的“千亩花卉走廊”,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绿意盎然的优美田园,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在这一湾南溪水中,孕育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卓港村——月港外贸鼎盛时期的重要喂给港口。
据卓港村南岐虎头庙碑记载,清康熙四十七年(即公元1708年),苏氏先祖选址南溪三角流水的中心地作为港口兴建“倒港圩”,由苏氏“三十六社半”分“房角”建设集镇开圩,先搭草棚,后建砖瓦厝,商船往来于月港。至清代中叶建成上层居住、下层营业、门前“五脚距”的红砖骑楼楼店,逐步建成三直的米街、中街、后街,两横的横街和圩尾街。宽敞处开辟猪仔圩、牛圩、杉木行、石料场、盐馆等商品交易场所,选定十日内的一、四、六、九日为圩期。每圩期有近50艘商船停泊于港口三个码头上货,十分繁荣。至今,“倒港圩”古街仍然保留。
▲东泗乡卓港村是福建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漳州市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
卓港村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村落。村里还保存有妈祖宫、基督教堂及红军楼等古迹。村里老人说,建圩初始,村民考虑商船以海为生,故以妈祖为主座,修建庙宇,祈求风调雨顺,车船平安。1904年基督教会传入卓港,1926年村里发起建设教堂,至今全村还有信徒200余人。
在米街的东端,有一座西式洋楼。这是1926年海外华侨苏德炉独资兴建,为三层半水泥混合结构,共有24间房厅,名噪一时。龙海革命先辈苏静、苏精诚在1932年曾以“洋楼”为据点,建立游击队部,组织开展游击战。后来,“洋楼”也被称为“红军楼”。
海洋文化、西洋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生根发芽,见证了卓港先民敢为人先的“海商精神”。
岁月变迁,浓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依然让卓港天生丽质,风姿绰约。
按照龙海市委、市政府赋予东泗乡“又见炊烟”诗一般的特色定位,卓港村因势利导,深入创建“美丽乡村”“富美乡村”,正逐步展现出“迷人一面”。根据规划,卓港村还将建设登山栈道和南溪景观观光亭以及相关休闲场所,全面展示作为福建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漳州市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新容新貌和“海丝遗珠”的古街古景。
两大产业
创业增收
融入花都,种植花木“摇钱树”。近年来,东泗乡花木产业悄然崛起,特别是花都大道通车后,更是迎来发展的春天。
▲花卉苗木已逐渐成为东泗乡农民创业增收的新兴产业
“虽然这里离东南花都只有两三公里,但过去很多田地抛荒。花都大道通车后,路边的田地都发展成花圃,租金也水涨船高,每亩每年达5000元。”乡干部老蒋说。
东南花都具有高效的品牌效应和人群集聚效应,东泗乡主动对接东南花都的辐射,已规划一片2200亩的花木基地,形成初具规模的十里生态走廊,并不断向南溪下游延伸,既带动农民增收,也为壮大“绿色生态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如今,溪坂村在乡政府的引导下,千亩花卉走廊已经渐成规模,每亩种植年收入达6万元,全村花卉年销售额1亿多元。
“现在住的是小别墅,睡的是安稳觉,再也不用在台风天里担惊受怕。”在溪坂新村,村民老许说。在老人的记忆中,过去溪坂村是“老涝区”,多次经历水涝灾害,遇到台风天下暴雨,村庄田野经常被淹。
2008年,东泗乡党委、政府在原村址高地规划20亩土地建设溪坂新村,用于受灾户的搬迁安置。经过几年建设,新村已有近百座新楼房。“村子变化这么大,靠的就是发展花木产业。”老许说。
▲位于东泗乡下浦村的桃花坞具有“桃”“竹”“碧水”三个特色,每逢桃花盛开时,簇若锦绣。
立足优势,孕育养虾“聚宝盆”。东泗乡山地植被保护较为完整,原始生态优势明显,地表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养殖业的先天条件,于1999年引进并成功试养南美白对虾,2001年在全乡大面积推广养殖。
目前,东泗乡白对虾养殖面积已达万亩,遍布14个村,形成白对虾养殖基地村,并获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全乡有水产育苗场32家。
南美白对虾养殖对环境要求很高,南溪无工业污染的水源恰好符合养虾要求。养殖户老苏说,南溪的水质比较好,没什么污染,酸碱度也好,氨氮含量指标比较适合。他这一批的白对虾已经养了一个多月,要赶春节的销售旺季。
乡干部老陈说,发展白对虾让养殖户增收,也让东泗乡摘掉了“咸菜乡”的贫困帽子。目前全乡白对虾年产值达到2.4亿元,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全乡还有一个淡水养殖协会、一个水产研究所、两个虾病防治网络站以及饲料(含虾药)营销店50多家、相关运输车200多辆、温棚搭盖专业队100多支400多人、成虾捕捞队34支约300人。
三项优势
蓄力发展
交通——“东泗—漳州—厦门”半小时圈逐步形成
从地图上看,东泗离漳州市区直线距离仅20公里,但在花都大道通车前,往来漳州市区,只能绕行海澄、石码、榜山等地,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区域开发。
东泗“孤岛”般存在的状况已逐渐成为历史——靖海高速横贯而过,并在东泗乡设立了互通口,让东泗真正迎来了“高速时代”;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花都大道,至东南花都高标准硬化道路全线贯通,成为东泗发展的经济大动脉;正在规划建设的厦漳城市轻轨R3线、省道208复线将途经东泗,届时将为东泗插上腾飞的翅膀。东泗到厦门、到漳州市区半小时经济圈正在画上圆满的句号。
人文——闽南水乡的深厚底蕴正掀起美丽面纱
东泗乡历史文化悠久,散落南溪两岸的古朴村落可谓“村村有珠玑”。
位于东泗东北部的卓港村,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村里既有随村而建、以妈祖婆为主座的“倒港宫”,还有始建于90年前的基督教堂;既有传统古街、民居,还有“西式洋楼”。走进其间,仿佛进入中西文化的交汇地。
▲传统红砖骑楼民居述说着东泗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靠狮山而临南溪的碧浦村,有七座小圆山、九处水潭,被看成是一处“七星坠地,九龙潭环绕”的宝地。村中有座碧浦亭,原系古驿亭,建于南宋时期,西侧有书院4间,曾为宋末帝赵昺逃经漳州临时设立的考场。与碧浦亭隔江相望的玳瑁山,有一山脉延伸至南溪水中,恰似巨象在溪边伸鼻“豪饮”,被称“象山”。
而位于东泗东南部的虎渡村,古以“虎渡”为碑号。清朝年间,岭头社出有杰出总兵提督苏明良,一生为人公正,受雍正帝御笔亲赐“福”字匾。该匾流传至今。
地热——踏出综合开发利用第一步
东泗乡地热资源丰富,在东泗、碧浦、水浒、西岭、松岭等五村连线处蕴藏一条宽约0.7公里、长约3公里的地下“古海水”温泉带,出水量约5000吨/日,水温约83℃,为高矿化氯钠型优质温泉,是发展温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地方。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金谷温泉水上乐园项目,将是东泗乡综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踏出的第一步。
▲我国东南沿海第一口干热岩钻探工作今年在东泗启动,目前钻探深度为2500米。项目已由福建省闽投电力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水环所签订投资协议,主要利用干热岩发电。项目科研成功,漳州将成为东南沿海第一个探取深部热源的城市。
除温泉外,东泗乡还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选定的干热岩资源勘查优先靶区,并已启动我国东南沿海第一口干热岩钻探工作。
四个突出
保障民生
近年来,东泗乡突出“兴水利、重教育、保饮水、创宜居”四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认真抓好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实事。
兴水利东泗乡投资约222万元,加固碧浦至水浒段防洪堤,并新建4座涵洞,受益5000亩土地、近万人口;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已清理河道50多公里,可改变10个村的内涝问题;投资200万元,修建清泉至水浒排洪渠,畅通高速公路出口沿线村庄的排洪排涝;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总投资725万元,涉及6个行政村、上万亩土地,已通过省级验收,预计全乡每年可节水135万立方米。
▲东泗乡在中心小学建成首个标准化运动场
重教育近三年来,东泗乡通过多方筹措投入500多万元,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建成一批校安工程,全乡初中学校1所、完小学校6所,均配备多媒体教室;建成中心小学、西岭小学两所完小校的塑胶跑道标准化运动场建设,小学体育健儿在今年龙海市小学运动会上勇夺佳绩,首度挤进全市前五名;新引进教师30多名,一改教育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的历史。
保饮水东泗乡长期以来靠天吃水、掘井取水。为此,乡党委、政府下决心实施“自来水村村通”工程,投入1200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一、二期项目,现如今全乡14个村已全面铺上自来水管道。面对白花花的自来水,太江村老苏说:“我们家三代都是挑水煮饭,现在这副扁担该退休了。”
▲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打开东泗发展新大道
创宜居近年来,东泗乡坚持“扫干净、整清楚”,强化“户收、村运、乡中转”,进一步完善垃圾中转管理;集中整治松西线道路及两侧环境卫生,突出抓好花都大道、南溪流域“一溪两岸”两条主线的景观提升;深化“两违”、生猪养殖污染、胶合板场等专项治理,不断优化美化净化农村面貌;继续保护好南溪原生态环境,定期集中打捞水葫芦及漂浮物,确保南溪水域干净秀丽。同时,深入开展“富美乡村”创建活动,力争突出“古”,将卓港村建成富有特色、多种文化交融的山水之乡,突出“新”,将溪坂村建成生态和谐、产业蓬勃发展的花木之乡,突出“野”,将清泉村建成立足优势、“农家乐”乐农家的休闲之乡。此外,东泗乡还斥资建成第一个农贸市场,彻底解决了东泗乡有市无圩、占道经营的历史问题。
(本版文字/供图记者张志祥通讯员龙闻陈清兴林锦勇)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