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璋家族在永春家喻户晓,这是家族的部分成员
东南网11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夏雨晴/文 黄启鹏/图)感动理由:一根教鞭可以挥进多少个人生?一百多年前,永春县乡贤陈璋先生建起镇上的第一所小学时,这个答案便留给了他的子孙,至今尚未落定。
六代人,77名教师,累积教龄1700多年,十多万名学生——这个来自永春县的教育世家,从此便再未离开过祖先交付于他们的三尺讲台。他们培养的无数英才中,中国著名核试验专家、“两弹一星”功臣林俊德,曾是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如今,每年清明,永春县实验小学的“陈璋纪念室”里,遍布各地从教的陈璋的子孙都会在此重聚,面对先祖遗像,轻轻念起那句“家对笔架山,代代出教师”的祖训。
一代乡贤清苦办学,育得百年老校
光线明亮的开放式书房里,十余名“陈家教师”一边翻阅着家中的旧相片,一边笑谈着过去教书的趣事,书房墙上黑底烫金的“教育世家”牌匾,让这个充满墨香的屋子里,又多了几许厚重。这样的场景,时常会在这个家中上演。
75岁老人陈经文是陈璋的孙子,也是陈家从教人员中的第三代,退休前是德化小学的教师。“我们家族和教育的渊源,要从我的祖父陈璋先生说起。”
陈经文说,祖父陈璋1877年生于书香门第,清光绪年间考中“贡元”,任命四川知县。辛亥革命爆发后,因不愿当官,便回到家乡永春县五里街镇经商。当时的五里街镇商贸繁华,教育资源却显得落后。“邻边几个镇都有小学,唯独五里街镇没有,这让祖父很是介怀。”1911年,陈璋在翁公祠独资创办了金峰公学,担任首任校长。
由于正逢风云变幻的时局,金峰公学也随之不断更名,且几度陷入经费困难的窘境,险些停办。军阀横征暴敛之时,陈璋依旧咬牙每月从家中挤出300银元(相当于三万多元)支撑着学校,并动员胞妹资助。1926年,学生增多,学校规模要扩大,陈璋又走访、发动商会和华侨集资两万多元,并召集乡贤献出公田建了两层新校舍。“为了办学,祖父一家人过得都很清贫,有时他想喝点酒,也只舍得买点花生米下酒,但只要办学经费缺欠,他二话不说垫付。”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永春县人民政府接管。由于长期经手办学经费,1951年,有人怀疑陈璋在集资建校舍时贪污,组织清账组清查,结果却发现陈璋将华侨朋友、胞妹寄给他的过节费也都用在了建校和办学上。而如今,这座已改名为永春县实验小学的百年老校,教学楼还保留着“金峰”之名,纪念着这位用大半生支撑办学的乡贤。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