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霍童线狮惊艳舞台 引导师“争抢”
http://wmf.fjsen.com 2015-11-16 11:33:44 林珺 来源:宁德网    我来说两句

霍童线狮惊艳《传承者》舞台引两队导师“争抢”

在我市的蕉城区霍童镇,有一种艺术形态,它是古老的家传技艺,是精诚协作的最美体现。它就是中华绝活——霍童线狮。11月14日21时08分,在北京卫视《传承者》栏目的首播节目中,17名霍童线狮的表演者登台亮相。在闪烁的灯光中,一方古朴精美的线狮舞台转入台前,配合着周杰伦演唱的《霍元甲》的音乐,表演者们拉动手中的线绳,让3只威风凛凛的“狮子”上蹿下跳,追逐着绣球,呈现出踩球、抢球、空中追球、含球等绝活。

线狮的重量从30斤到70斤不等,操作者需要的臂力高达百斤,而且,操作者无法看到前台,难度不言而喻,现场表演需要17个人默契配合完成,他们的精彩表演,令现场观众掌声雷动,让陈道明、范明、侯佩岑、王纪言4位导师赞不绝口,均按下“通过”键,也得到了“青年团”的满票。“霍童线狮是中华一绝,更是家族一绝,一个家族就应该有一个文化传承,有一个历史脉络。”王纪言说。而陈道明也表示:“这种互相协调的精神,是一个宗族精神,发展起来就是整个福建文化的精神,要发展到全国,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一种精神的传承。”

为了让霍童线狮团进入自己的战队,陈道明、范明的“明明”组合和侯佩岑、王纪言的“王侯”组合,在现场还进行了一番“争抢”,最终,霍童线狮团选择加入“明明”战队。“很激动,非常的激动,通过《传承者》的舞台,让全国人民更加的了解、认识我们的霍童线狮。”霍童传统线狮团团长、霍童线狮第十四代传承人黄振键告诉记者,《传承者》节目去年就开始联系他们,今年9月份正式接到了节目邀请,参与这个国内首档传统文化展示真人秀。

并非首次赴京演出 下期节目预计在年后录制

据黄振键介绍,此次的表演者中,年纪最大的68岁,最小的才16岁。10月28日,他们抵达北京,开始彩排训练,11月5日进行了节目录制。“本来一场线狮表演是15~20分钟,这次因为节目需要,浓缩成了2~3分钟,导演组和我们一直在沟通协调,最后选取了最精华的套路,还增加了演员亮相部分,并将原先的鼓点配乐,调整成音乐配乐。”黄振键说。而霍童线狮的下一期节目,预计将在年后进行录制。

记者了解到,《传承者》栏目旨在宣传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国内70多家“非遗”民间艺术表演队参加表演,霍童线狮是我市唯一获邀表演的项目。然而,这并不是霍童线狮首次赴京演出,2009年,霍童线狮就曾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此外,近年来,霍童线狮还前往澳门、新加坡、广州等地,展示我市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扩大了我市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据悉,霍童线狮的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当地民间艺人将狮子舞和提线木偶相结合,起始是用色纸、竹篾扎成小狮供儿童玩耍,后经不断改进,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线狮艺术,长期以来以传男不传女的原始习惯代代相传,当地人又称“打狮”“抽狮”,是汉族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霍童线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霍童线狮的传承人,我们有义务把这项民间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黄振键对记者说。

■新闻链接

线狮表演之前,从舞台制作、灯光效果配置到绳子布局均由人工操作。狮子全身由多种材料制成,以竹蔑为框架,里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胶等,狮毛则用特殊的彩色塑料丝制成。经过历代汉族民间艺人的改革,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木偶发展到现今的庞大沉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筐内套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并配有灯光。

霍童线狮表演分单狮(雄狮)、双狮(兄弟狮)、三狮(母子狮)、五狮(祖孙三代狮)等4种。线狮大小不一,大狮子重约27公斤,小的约18公斤,用一根长4米许的杉木在不同距离处装上滑轮,并且在狮子的头部、尾部系上往返的绳索,狮子的双腮左右系上两条绳索,成为线狮的神经系统。线狮通过头索、尾索用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等配合,表演的雄狮出洞、母子相亲、三狮戏珠等动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首页 上一页 [1] [2]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