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心灵的交流。昔日万商云集、文明交融的千年古港泉州,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再次迎来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景象。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随着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第三届“文化的力量”论坛、国际文化之都TED论坛等活动的展开,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穿越大洋大陆,共赴一场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盛会。他们走街串巷,抚触涌动于这座千年古城中的多元文明;他们各抒己见,展开互补共赢的交流对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次活动主题具有浓厚兴趣,热切希望能分享此次活动的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贺信中如是说。而正如《泉州共识》中所描述的那样,在“维护世界文化艺术多样性和建设共生共荣亚洲文化生态”的道路上,这次艺术节已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本报记者 朱娟娟
谈泉州 文化输出的“大码头”
文艺学者的眼光,格外敏锐而细腻。
他们对泉州的观察极其细致。
天后宫、李贽故居、林廉平海蛎壳厝、苏家花园……专家学者们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着古城的肌理。谈李贽、论弘一法师,品铁观音、聊“勤佛日”礼俗……专家学者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对古城灵魂的领悟。
“一次看不够的,还要再去一次。”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梦溪拄着拐杖两度探访了李贽故居。“家乡人对李贽身怀敬仰,并修缮故居,纪念祭祀,这是泉州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一种具体可感的表现。”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感慨。而谈起文庙时,日本茶道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玄室大宗匠则表示,“泉州是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和生活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的城市。”
他们对泉州的特质极为惊叹。
“一个下午走了几个庙宇,儒教、道教、伊斯兰教、民间信仰,在一条街上比肩而立,而且在庙宇里都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相互影响,泉州文化的包容性超乎想象。”莫言惊叹泉州是一个文明荟萃之地。
而古城一门一移景的风情,则让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连叹“开眼界了”。“走在鲤城的古巷中,像是听到了历史的回响,余韵袅袅,心旷神怡。”这位见多识广的文学大家,对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和李贽故居这三处重要文物古迹竟然是“老邻居”表示惊讶和赞叹。“一定好好保护好这些重要的文物古迹,留住老城的根,并将它们的文化底蕴完美呈现给世人。”
他们对泉州的评价极富感情。
“泉州处处都是宝贝啊!泉州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市民之福,也是中华文化之福!”在走访了文物古迹、文创新区,观看了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梨园戏、南音演出后,莫言如是说。“泉州有这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后人,首先要保护好,其次是要对文化遗产有充分的理解宣讲,让大家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然后把蕴含其中的艺术、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的生活当中,为我们当下以及今后的创造提供丰富的营养。”大师殷殷叮咛。
“泉州是大码头,它出去的东西不仅是货品和船舶,它其实就代表了很多文化。”在余秋雨看来,泉州是一个艺术码头,又是一个世界精神享受的码头。他期待中国文化通过“一带一路”输送到整个世界,让亚洲国家互相确认,在确认过程中提升。
而在多场论坛举办期间,“我们要感谢泉州”,“泉州值得骄傲”,“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来泉州好好走走看看”……类似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泉州”二字,成为专家学者心中关于多元文化的一座鲜明坐标。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