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 “请进来”
在群山环绕的南平,有一扇展示闽北历史的“文化之窗”——南平市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的南平市博物馆,即将迈入“而立之年”,时光如水流淌,经历近三十载春秋,现我市博物馆已珍藏有四千多件文物,有石器、陶器、宋代陶瓷器皿、明清艺术品等,以及元代的“环耳瓶”“褐彩青灰釉盖罐”、明代的“青花盘”,曾到访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建盏“金油滴”…… 2014年,市政府投入50多万元对市博物馆进行改造,博物馆一楼展厅重新装修完毕,展厅安保级别、布展环境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博物馆2-4楼为基本陈列;负一层有1300平方米,可举办书画、摄影等大型展览。今年,随着《博物馆条例》的实施,市博物馆成了普及文物知识和展示闽北历史文化的亮丽窗口。
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可在以前,许多博物馆的工作就像“看山人”与“守门人”,认为看护好馆藏文物,不丢失、不损坏、不出事就好;现在改变观念了,南平市博物馆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变凝固历史为文化“加油站”,当文化“播火者”让文物活起来,与千家万户百姓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盘活馆藏文物资源,激活了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用主题展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加强馆际交流,宣传闽北瓷器文化,让文物“活起来”,该馆主动走出去,向外推出南平茶洋窑展览。2014年底,南平市博物馆引进青海省彩陶展,专家认为该展层次较高。今年元月,南平市博物馆在一层展厅举办“闽越国文物展”;展出的文物主要是表现闽越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独特文化。2015年5月,我市博物馆和青海省民俗博物馆合办《沥粉贴金宏伟绚烂——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让市民领略了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绚丽神秘和辉煌壮观。“‘唐卡展’对展厅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良好的防尘防湿条件,还需一定级别的安全保障。装修后的一楼展馆能接待更多高档艺术品展览,体现了我市博物馆的收藏、布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南平市博物馆馆长王世亮告诉我们。
今年6月,我馆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成功举办《闽瓷遗珍-南平茶洋窑出土瓷器展》,反响较大。随后与福州昙石山博物馆进一步策划完善,共同向外推出巡展。巡展第一站为陕西省耀州窑博物馆,时间为9月至11月,共展出茶洋窑瓷器96件。茶洋窑是我省少数几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遗址之一,位于南平市东南25公里的太平镇茶洋自然村。出土器物按釉色可分为青釉、青白釉、酱(黑)釉及绿釉等,器型丰富。据专家考证,茶洋窑创烧于北宋中晚期至元代,延续数百年,清代尚有几处续烧青花瓷。在长期的生产制作中,茶洋窑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日本收藏的被称为“灰被天目”的黑釉束口深腹盏,长期以来中日双方陶瓷研究者均不明其产地和窑口,通过发掘、调查,证实了“灰被天目”即为茶洋窑所产的一种黑釉束口深腹碗。这一发现意义非同一般。
“外出办展不仅体现了闽北的文化实力,也宣传了当地风土人情,吸引更多各地友人来闽北做客。” 王世亮说。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普及收藏知识,宣传闽北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对推动我市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