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白石雕梁栋 富华清雅总相宜
——走近“三惠”品牌之“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题摄影展

东园凤浦村侨居 (黄少煌 摄)
“红砖白石双拔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用这几句话来形容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最为贴切不过。连日来,“三惠”品牌之“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题摄影展在惠安县文庙举行。从35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的73幅精品佳作,仿佛打开一扇窗户,将声名远扬的惠安建筑工艺,以真切的画面感一一呈现。今天,《泉州晚报》甄选部分摄影家作品,带您一同欣赏。
千百年来,汲取中原文化中帝王宫殿的建筑表达,并与闽南地区民俗习惯交融并汇,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以造型优美、别致典雅、富丽堂皇见长,既具规制严谨、布局规整、讲求对称之美,又与传统石木雕、泥塑彩绘相结合,自成一派。
倘若追溯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源头,甚至可追溯到有据可考的境内先民筑屋而居的4000多年前。此后,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从兴“皇宫起”、筑建寨所城,到与石、木、砖雕珠联璧合,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基本已达到建筑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成为别样地域文明的鲜明符号。山霞镇青山宫、张坂镇苏坑苏氏大宗祠、紫山镇孙氏古民居建筑群……惠安境内存留的寺庙、宗祠和古民居等历史建筑就是个中代表。
随着技艺日臻成熟精湛,惠安工匠也开始将脚步迈向更广阔的时空,并成长为闽南一带及台湾、东南亚等地寺庙和大型民居建造的能工巧匠。时至今日,他们仍旧是闽南地区传统民居“皇宫起”“掌篙尺”的不二人选,经由他们的双手建造出的闽南传统建筑,亦早已成为海外侨胞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和精神纽带。2008年,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错落斑斓的“燕尾脊”、精致繁复的庙堂宫观、红砖白石的闽南古大厝……从祠堂家庙到宅第书院、亭台楼阁,再到近现代典型华侨民居建筑,今年8月,惠安县摄影家深入惠安县内外,广猎惠安传统建筑工匠们的建造精粹,聚焦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从不同的视角,以瞬间的光影艺术,尽情展现惠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特殊神韵。
本周五至周日(13日—15日),此次摄影展还将在惠安县中新花园展出,广大市民不妨走进“中国建筑之乡”,去感受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惠安建筑之魂。
□本报记者 叶舒雯 通讯员 骆艺玲 邱旭伟

古城风貌 (陈海平 摄)

林秀芬八卦楼 (王丽凤 摄)

仙游乐善好施石坊 (蔡学农 摄)

孙氏古民居砖雕(紫山)(欧阳荣华 摄)

闽南筑韵—装饰、窗(组照) (张剑雄 摄)
闽南建筑—厝脊(组照) (张剑雄 摄)

堆剪图(东桥大吴福泉宫) (陈海平 摄)

雕梁画栋(东桥大吴福泉宫) (嘟嘟 摄)

拱(泉港东岳庙) (胡颖乾 摄)

科山公园大门 (郑燕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