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陆博士生 热心两岸民间交流
六旬台生的闽南文化梦
吴启腾在闽南师范大学校园。 胡婧 摄
东南网11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智)10月23日,闽南师范大学“闽台音韵比较研究”的课堂上,金门籍博士生吴启腾听得入迷。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课后,他立即找来任课教授马重奇所著的《汉语音韵和方言史论》,将其奉为枕边书。
“金门多厦漳泉移民,从小我就听惯了‘南腔北调’的闽南话,对闽南文化充满好奇。”吴启腾说,探寻闽南文化是他多年来的心愿。如今,65岁的他终于得偿所愿。2014年开始,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面向港澳台招生,为台湾的闽南文化爱好者搭建了学术平台。不久前入学的吴启腾成为该校年纪最大的在读博士生。
祖地求学
去年8月退休前,吴启腾在金门当了38年中小学教师,几乎拿遍了台湾教育界的所有奖项。退休后,他本打算像大部分老者般颐养天年,顺便写本个人传记。然而,当他得知闽南文化研究院对台招收博士生的消息后,当即决定报考。吴启腾坦言,化学专业出身的自己,之所以半路出家研究闽南文化,源自从小扎根心中的闽南情结。
“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祖上是从闽南一带迁移来的。”吴启腾说,自己从小生活在金门渔村。那个年代,渔民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大部分人选择出海打鱼。吴启腾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因此,修族谱、盖宗庙时的执笔大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这个过程中,他对闽台渊源有了更深的了解。“闽台不少姓氏、地名一脉相承,两岸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吴启腾说。
年少时的经历,激发了吴启腾对闽南文化的向往。“闽南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保存着中原文化的精华。”他说,更重要的是,让台湾年轻一代认识祖地文化,有助于培养其爱乡爱土的情操。他奉行的教育理念是,将闽南文化内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如金门的不少中药草,就是闽南先民从大陆带来的,其背后是一段闽台互动的历史。自然探索类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植物,更要让其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
“台湾是闽南文化重要覆盖区,80%人口祖籍地在闽南。”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邓文金表示,去年开始,闽南文化研究院开始面向港澳台招生,尝试一道研究闽南文化。截至目前,研究院已招收了3名台籍博士生。
文化交流
早在2006年,还在金门担任校长的吴启腾,就带着一帮毕业生到厦漳进行毕业旅行。当时吴启腾来漳州的目的是,“让台湾下一代与祖地有更多的连接”。如今,再次踏足漳州,他的身份转变为研究者。未来,吴启腾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探索在环境变迁过程中,闽南文化在自己的家乡金门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展现出一部生动的闽台文化史。
除此之外,他还有更为广阔的愿景:“我希望对闽南文化有更深入地了解,通过文化桥梁,推动两岸融合,缩短两岸的距离。”祖籍泉州的吴启腾是两岸姓氏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近年来,他多次跟随台湾宗亲,赴石狮祭祖。“中国人历代重视血缘,形成了慎终追远的传统,两岸姓氏同根同源,跨海迁徙,共同传承着家族文化。”吴启腾表示,近年来,两岸同姓宗亲互动虽日益频繁,但更多局限于民间的分散互动,缺乏计划与统筹。他的建议是,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协调性组织,将其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常规性活动。
事实上,闽南文化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推动两岸文化互动交流。“除了资深学者,不少岛内学生对闽南文化也颇为感兴趣。”邓文金表示,研究院每年都举办不少以闽台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活动。最新的案例是今年7月举办的“2015年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究营”。来自台湾10所高校的60多名师生齐聚漳州,领略闽南文化的魅力。“台湾师生可听取闽台民间信仰、闽南话诗词吟诵等闽南文化专题讲座,实地考察闽南文化展示馆、闽台缘博物馆、云霄开漳文化博物馆,领略闽南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邓文金说。
教育互动
吴启腾不仅是闽台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资深教育专家。在台湾中小学任教38年间,他担任了24年的校长。在他看来,大陆的教育发展路径,与台湾如出一辙。“和早前的台湾一样,如今大陆学生几乎包揽了世界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机械性、应试性的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成绩,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造能力。”吴启腾说。
吴启腾对两岸教育界的热络互动感到高兴。他说,自己的求学经历正是两岸教育互动的真实写照。
“台湾学校教学理念先进,大陆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双方大可在人才培养上优势互补,尝试两岸共同办学、相互输送优质人才。”吴启腾说。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