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积累
《春草罢宴》的成功,得益于“莆仙戏进校园”工程的实施。2012年,莆田市教育局启动“莆仙戏进校园”工程,首批选定12所试点校。华亭镇第二中心小学便是其中之一,随后,学校开设了唱腔、十音八乐、折子戏三个兴趣小组,常年有60多名学生接受莆仙戏熏陶。
音乐老师徐玉群说,莆仙戏对演员的唱腔、动作、姿态等要求都很高。“城里的孩子从小学乐器、声乐、舞蹈,而农村的孩子音乐基础和舞台表现力完全是从零开始。当然,更大的难度还来自于孩子们对莆仙方言的疏离。”指导老师林丽芳表示,6个小演员,虽然都是农村孩子,但基本上不会讲莆仙话,所以,她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句句用莆仙话教他们背台词。“光会背台词远远不够,因为写的是大人的世界,因此,还得一一解释台词背后的含义。”
就这样一字一句地教了几个月,这部时长近15分钟的《春草罢宴》才搬上舞台。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指导,学校还专门请来了莆仙戏剧院总导演等名师,并向多位著名的莆仙戏民间老艺人求教。
“在台下看到孩子们表演得一场比一场好,大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方丽云说,在全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开展节目评比时,连舞蹈组的评委都夸奖戏曲组的《春草罢宴》演得好。
把精彩传承下去
其实,以方悦为代表的《春草罢宴》小演员队伍,已经是华亭镇第二中心小学的第二代“莆仙戏传人”了。第一代“传人”中,最有名气的是小学已经毕业的黄龙杰,他是跟随父母来莆田的湖南籍外来工子弟,却凭借莆仙戏登上过省电视台的大舞台。
“他不仅有文艺天赋,而且特别刻苦。”方丽云说,黄龙杰排练的剧目是折子戏《春草闯堂》,时长有20多分钟,这对于一个外省的孩子而言,难度可想而知。“黄龙杰有自己的方法,他把莆仙话唱腔在剧本上标记成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普通话或者湖南方言,硬是把台词背下来!”最后,他竟然拿到了莆田市中小学生莆仙戏比赛一等奖。
第二代“莆仙戏传人”上台后,不仅排练出了更加细腻、精彩的节目,而且慢慢有了名气,在市里、省里频频得奖的同时,开始深受乡亲们的喜爱。今年端午节,学校所在的霞皋村举办庆祝活动,村里特意邀请《春草罢宴》的小演员上台演出,老人们甚至夸奖小演员的节目“比专业剧团的更好看”。“暑假时,我们还受邀到另一个村参加义演。”方丽云说。
“要让莆仙戏成为我们学校的文化特色。”方丽云自豪地说。如今,学校已经开始物色新的苗子,还准备结合课文里的内容改编莆仙新戏。
![]() |
![]() |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