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亦称“新儒学”或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卓著贡献,使福建具有“滨海邹鲁”和“道南理窟”之誉。福建对于保护和发展朱子文化,有能力、有责任展示新的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时,积极评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及其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深刻影响。他赞扬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强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念,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近年来,诸多学者撰文,指出“福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应注重朱子学研施”。这些建言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强调“朱子文化的研究应当重视”。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整合资源,启动朱子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激发了海内外各界的热切呼应。笔者认为,当下福建朱子文化研究与应用,须从亟需做、有条件做和可持续做的事情入手,着力在以下三方面推进:
一是推进朱子文化精髓的现代诠释。此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义所在,是朱子文化“返本开新”和创造性转化的必然要求。
朱子文化博大精深,影响中国和世界800多年。福建是朱子文化的发祥地和集成地,依托丰厚底蕴,努力与时俱进,定能在研习上结出硕果、有所超越。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凸显创见与特色。例如,2011年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纂出版了《朱子文化大典》,200多万字,内容涵括朱熹的生平事迹、思想源流及其哲学思想、经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美学思想、文学思想、自然科学思想和理学体系建构等,是颇受学界称道的近现代朱子理学研究大全。在宏观层面,《朱子文化大典》从学理上阐述了朱熹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总结,在对儒学的传承中革古出新,从而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具体而言,《朱子文化大典》诸多论断起到“正本清源”作用,最突出之一是对史上评价朱熹焦点之最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怎么看。书中考据了南宋时局形势、社会环境和民心向背,实证此“天理”即“公义”,此“人欲”指“私贪”,该主张旨在维护公义、抑制私贪;同时,还实证该主张的提出,首先针对统治阶层私欲膨胀的腐败乱象,是对皇室弊政的直斥、问责和警示,其与朱熹毕生倡导“正君心”相符若契,彰显朱熹护国忧民之大忠、儒家入世精神之无畏,更体现了不可违逆的历史规律。《朱子文化大典》消弭“以理杀人”之谬解,匡正“以理制欲”之真谛,从而唯实阐释了晚宋至前清历代统治者对朱熹思想备至尊崇、不断推高的成因,帮助世人对朱子理学所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有一个客观认知和正确把握,也启迪今人理解朱子文化与现代社会有何内在关系,对当下中国建设廉洁社会、文明社会有何助益。此外,《朱子文化大典》设朱子学在当代闽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在全球的传播等专论,属朱子学大全类丛书之首创,反映了朱子文化发展的现代风貌。
我省宣传文化部门对朱子文化研究队伍和平台建设,应格外重视、用心培植,使之在学术创新上持续发力。另一方面,在“乡土故事”中发掘思想内涵。略举一例:1190年(南宋绍熙元年),朱熹为漳州白云岩书院题写一副门贴:“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上联说肩负社会道义,两袖清风,可昭日月;下联说读万卷、品万物、识时局,身在书斋,心系天下。朱熹题写这副门贴,是儒者修齐治平的崇高理想和担当精神的坚毅激扬。朱熹人生轨迹大部分嵌印在八闽大地,其“白云岩门贴”背后故事之类的故事,不胜枚举。朱熹的理学著述、语录(如“文公家训”“视民如伤”“四个之本”等)及其诗词名句(如“源头活水”“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都与其在福建各地的成长、治学、从政有着密切关联。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正视朱熹所处年代情形,以史籍为依据,采集民间传说,加以取舍甄别,运用现代语境,汇编一批别具乡土味且通俗易读的“朱子故事”,揭示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核及其历史背景、形成路线和社会根源等,有助于今人温故知新、继往开来。以“故事”形式普及朱子文化,极有裨益,其独特优势、其成果出彩“非福建莫属”,有关部门应予支持、推而广之。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