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是一种爱乡的纽带!”
——专访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会长陈锡石
东南网11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施由森 姚德纯)
“在我心中,南音是一种很好的音乐。海外游子若能记得它,就会总想回家乡。”
说这番话的人叫陈锡石,他是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会长。第十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这位81岁的老人不仅出资参与协办,还亲自带团回乡参加活动。谈起南音,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要为父亲再办一场南音大会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游子思乡的慰藉
成立于1983年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致力于提升印尼华人南音表演水准,并努力拓展与传承这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基金会的创建人之一,陈锡石对南音的热爱,更是几十年如一日。
陈锡石祖籍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父亲19岁时就到印尼谋生。15岁时,陈锡石也跟着下南洋,凭着聪明才干,他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实业家。
“家父自小就喜欢南音艺术,在家乡时,一到晚上,就会手持火把到附近的南音团学习。到印尼后,他也时常在夜晚,抱着琵琶在天台上弹唱南音名曲。”陈锡石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锡石也从小喜欢上了南音,并学会了吹箫。工作之余,他常和弦友们一起奏唱南音。即使在华人境遇最困难的时期,弦友们依然坚守着,“每每思念家乡,南音就是一个很好的慰藉。在夜深人静时,南音声起,更是撩动人心”。
“南音是闽南文化的精粹,是我们的先民带到印尼的,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荒废了,要把故乡的声音传出去。”当时在印尼,南音的传播主要靠朋友间的探访交流保存下来。1983年秋,在陈锡石等人的倡议下,弦友们一起筹集资金、购置会所,成立印尼唯一南音社团——东方音乐基金会。
为了让年轻会员掌握南音,30多年来,基金会先后邀请了永春10多位南音教师到印尼传艺。基金会里还聚集着其他地区的华人后代,其中很多是客家人。为了学会南音,他们用印尼语发音标记工尺谱,用英文注音唱词。
南音会唱祭家父
除了请进来,基金会还积极组织印尼弦友参加海内外“南音大会唱”及区域交流活动。“此次,我们除了回永春参加大会唱,还将到泉州、厦门等地和当地南音社团交流。”陈锡石说。
在音乐基金会的影响下,如今,南音成为不少印尼侨亲喜欢的音乐,也成为中国与印尼侨亲沟通交流的桥梁。“目前,在印尼,南音爱好者已经有上千人。其中,音乐会里共有60多人,17位是年轻人。” 陈锡石说,出于对于南音的热爱和坚持,印尼很多年轻华人虽不会说闽南话,但都会唱上几句南音。
谈到出资协办国际南音大会唱的缘由,陈锡石说,父亲一生爱好颇多,也获奖无数,唯一没有获奖的便是南音,因为在印尼没有南音比赛。1995年,他和叔叔陈秀明回到永春,以父亲陈秀峰的名义建了一座纪念堂,成为永春南音社活动场所,并在当年举办了世界永春南音大会唱。“就这么过了20年,我很希望为父亲再办一场,除了纪念他,也是为了促进国际南音文化的交流和联系。”
陈锡石介绍说,纵使关山重重、万里迢迢,南音也以它独特浓郁的闽南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把海外游子与故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我们这些游子的心中,南音代表着乡音,是一种爱乡的纽带、思亲念友的情结”。
“这次国际南音大会唱,将有力地加强海内外弦友的沟通与联系,传承发展南音文化,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陈锡石说,他最大的心愿,是后代们能将南音这一传统的民族乐器传承下去。
![]() |
![]() |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