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出土南朝墓砖上有海丝印记
专家称,这证明泉州与海丝的联系最早可上溯到南朝时期
墓砖拓片上的海水图案说明泉州和海丝的联系
□早报记者 许奕梅 文/图
昨日本网报道了永春一民间收藏家“淘”到一尊明末德化白瓷三足炉,腹壁四面写有古阿拉伯文,专家称这一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永春发现明代香炉刻古阿拉伯文 译文均是称颂赞美)
其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的海丝文物多不胜数。昨日泉州博物馆馆长向记者特别介绍了一件南朝时期的墓砖藏品,墓砖上的海水图案证明了泉州和海丝的联系早在南朝就存在。而泉州泉苑茶庄第六代传承人陈五鹏收藏的装茶叶的锡罐,也承载了茶叶的海丝文化。
墓砖图案说明佛教从海路传来泉州
泉州博物馆藏有一件2007年在南安丰州出土的墓砖,墓砖上的时间为南朝天监十一年(512年)。上面有立莲观音纹墓砖、观音信徒纹墓砖和僧侣纹墓砖。
“僧侣下有两行线图案,中间划有斜线,我判断这代表流动的海水,这也代表佛教信仰是通过僧侣从海路传入泉州。”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
据了解,泉州最早有佛教庙宇的地方是南安丰州。南朝时期,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来到九日山延福寺,翻译了大乘《金刚经》,而他是最早来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
“这也说明,泉州和海丝的联系最早可上溯到南朝时期。”陈建中还介绍,在博物馆内展出的泉州五代司马王福墓中就有产于波斯的蓝色玻璃器残片,说明了唐代泉州与海丝的联系。
同时,藏品中比较特别的还有宋代德化窑出土的青白釉军持和磁灶窑出土的绿釉军持,这两件陶瓷是阿拉伯人来泉州定做的,这也是宋元时期泉州陶瓷外销的一个印证。
泉苑茶庄用来装茶叶的锡罐
百年茶庄想复办 传承茶叶海丝文化
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符号之一。在泉苑茶庄第六代传人张五鹏老先生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他收藏的众多大小不一的茶锡罐和已保存几十年的茶叶。
“茶庄的茶在清朝时期大多远销到东南亚国家和日本。”71岁的张五鹏介绍,泉苑茶庄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张白源始创,被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称赞为“茶中至尊”。1898年,陈宝琛推荐茶庄前往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得铜奖。
“因为名气太大,过去还出现了仿冒品,为此茶庄还做了中英文版的防伪说明。”一直到改革开放茶庄退隐,“张泉苑”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如今我申请‘泉苑茶庄’老字号商标已有两年时间,就想让这有百年历史的茶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张五鹏说。
宋磁灶窑绿釉军持
相关链接
在泉州,不论是博物馆藏品还是私人民间收藏,都能找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印记。
去年11月,“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就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展,联展展出九个城市保存的自汉代以来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港口的相关文物珍品200多件。其中,泉州馆的展品包括船模、中国白陶瓷、宗教碑刻、后渚港宋代古船及出土物等。
而几年前,泉州文化收藏研究者蔡其呈也从上千件收藏珍品中挑出200多件泉州海丝文化的代表文物亮相上海国家航海博物馆,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泉州海丝文化的风采,就包括清朝的妈祖年画、清朝泉州府《圣喻条目》、广泽尊王佛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