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仔戏册 说唱陈三五娘 折射闽台文化交融
“歌仔册”记录的《陈三歌》开头部分
“我收藏了一本闽南语‘歌仔册’的《陈三歌》手抄本全册,是早时民间艺人说唱陈三五娘故事用的。”昨日,家住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文史爱好者张主示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说,这本清末民初时期的“歌仔册”如今很罕见了。
什么是“歌仔册”?早时民间流行“说唱”?记者前往一看究竟。
陈三五娘故事
记录于清末“歌仔册”
张主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有些泛黄的册子,册子呈长方形,前面的几页已较破败,其他的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翻过几页后,“陈三歌全”四个大字赫然入目,后面附有4句闽南语白话:“若有贤人借去看,不可失落此本歌。抄出此歌恰无通,望恁朋友代我添。”
“这本是讲述陈三五娘故事的‘歌仔册’。”张主示说,自己是文史爱好者,不久前从一名本地人手中收集到这本册子。根据手写者的记录,这本“歌仔册”抄就于清末至民国初期,至今已有近百年。
71回2万余字
叙述完美爱情故事
张主示说,这本“歌仔册”有可能是民间说唱者或者爱好者自己留存用来翻看的。“歌仔册”记录的就是用来说唱的“歌仔”。这种说唱方法大抵是两三名民间艺人,其中有的用大广弦,有的用月琴,一边弹拉一边吟唱,就成了“歌仔调”。像陈三五娘、英台山伯、黑白蛇等传奇故事都是他们说唱的主要故事。
整个册子,采用章回体叙述,共71回,2万余字。张主示说,这本“歌仔册”每句七字,对仗式,用闽南语念就,末尾一字大多押韵,吟唱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册子里面凝聚了泉州早时闽南语用词、俗语、俚语等,可见写册者的文字智慧之高。”
《陈三歌》开头写道:“福建下落泉州城 泉州岭后有名声。祖上做官共做使,生有二仔通传名。大仔必贤做运使,二仔陈三文秀才。”陈三送嫂嫂到广东找兄长,而后与五娘偶遇。两人在潮州灯会后相见,暗生情愫。讲述到两人私会等情节时,用词婉约、华丽,讲究的同时,还方便吟唱,“能得只人通相对,恰好嫦娥对文君”“二人心肝折不离,日尾相见笑微微”“益春看娘都有意,就向亚娘是在年”“日头卜落是黄错,陈三心内乱纷纷”。
故事以大团圆为结局,陈三最终将五娘娶回泉州。
张主示展示收藏的“歌仔册”
罕见“歌仔册”
折射闽台文化交融
“以前的‘歌仔册’很罕见了。”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二级演员尤春成说,“歌仔调”与“歌仔戏”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歌仔调”与漳州锦歌在艺术上的交融,形成一个戏种,因源于漳州故为“芗剧”,后来又流传到台湾地区成为“歌仔戏”。“歌仔调”应该是“芗剧”和“台湾歌仔戏”的渊源。
用来记载、叙述“歌仔”故事的书籍,称为“歌仔册”或“歌仔簿”。其内容注重在故事情节的演述,其中“歌仔册”以长篇的叙述故事占大多数。其中的陈三五娘故事,流传于闽粤台一带,家喻户晓,所以民间的版本名目繁多,有的叙述故事全部,有的只是摘录部分。
尤春成说,自清末到民国时期,闽南语“歌仔调”一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表演,也是人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消遣娱乐方式,同时也可说是一种赋有劝善教化和教育功能的吟唱表演,“它也是闽台等地宝贵的地方文化财富。”
相关链接
陈三五娘传说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故事大致为,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黄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几经曲折,终成眷属。
宋代以来,我国闽粤沿海地区一直流传着“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南宋诗人刘克庄曾在他的诗中提到“相君未识陈三面”,可见他是对这故事有所闻而作的。另有宋元勾栏瓦舍,也幸存了陈三带安童到广南惠州“听歌”的唱本。至明代,以这个故事编成的“歌仔册”和弦管曲,更是传唱一时。近代从日本、英国、德国图书馆中发现的《明刊三种》,和以荔镜为缘的《荔镜记》《荔枝记》等五种戏曲孤本,都演绎了“陈三五娘”的故事。
去年,泉州“陈三五娘传说”入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本报记者 廖培煌 实习生 刘立峰 文/图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