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示展示收藏的“歌仔册”
罕见“歌仔册”
折射闽台文化交融
“以前的‘歌仔册’很罕见了。”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二级演员尤春成说,“歌仔调”与“歌仔戏”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歌仔调”与漳州锦歌在艺术上的交融,形成一个戏种,因源于漳州故为“芗剧”,后来又流传到台湾地区成为“歌仔戏”。“歌仔调”应该是“芗剧”和“台湾歌仔戏”的渊源。
用来记载、叙述“歌仔”故事的书籍,称为“歌仔册”或“歌仔簿”。其内容注重在故事情节的演述,其中“歌仔册”以长篇的叙述故事占大多数。其中的陈三五娘故事,流传于闽粤台一带,家喻户晓,所以民间的版本名目繁多,有的叙述故事全部,有的只是摘录部分。
尤春成说,自清末到民国时期,闽南语“歌仔调”一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表演,也是人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消遣娱乐方式,同时也可说是一种赋有劝善教化和教育功能的吟唱表演,“它也是闽台等地宝贵的地方文化财富。”
相关链接
陈三五娘传说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故事大致为,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黄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几经曲折,终成眷属。
宋代以来,我国闽粤沿海地区一直流传着“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南宋诗人刘克庄曾在他的诗中提到“相君未识陈三面”,可见他是对这故事有所闻而作的。另有宋元勾栏瓦舍,也幸存了陈三带安童到广南惠州“听歌”的唱本。至明代,以这个故事编成的“歌仔册”和弦管曲,更是传唱一时。近代从日本、英国、德国图书馆中发现的《明刊三种》,和以荔镜为缘的《荔镜记》《荔枝记》等五种戏曲孤本,都演绎了“陈三五娘”的故事。
去年,泉州“陈三五娘传说”入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本报记者 廖培煌 实习生 刘立峰 文/图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