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非遗体验展馆吸引市民眼球。
文博会期间许多市民对古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兴趣。图为老师正在向市民传授古埙吹法。
核心提示
“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樯百货居”——作为厦门市最古老的城区,思明区经过600年的风烟氤氲和商业文明的滋养,沉淀出了无比厚重的文化资源,也为思明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着无穷的后劲与潜力。
2日,为期四天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闭幕,借由这股“东风”,思明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强势,不仅将文化产业和“互联网 ”、旅游业跨界融合,还以组展促招商,共签约项目11个,签约额为17.24亿元人民币,5300万美元,总计约合20.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的14.32亿元增加6亿元。
思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止于此。统计数据显示,该区目前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有188家,占全市比重56%,入选市级重点文化企业50强的,占全市72%;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总额124.62亿元,居全市各区第一位。这艘“文化资本巨舰”正朝着一个横贯两岸、连通国际的文化交流大平台迈进。
非遗文化再创业
释放产业创新活力
“创新是拓宽蔡氏漆线雕未来之路的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在文化产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平深沉地说。
厦门漆线雕是首批获得国家级、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传统技艺。作为该项技艺政府唯一认定的保护、传承的责任单位,蔡氏漆线雕积极创新,在制作上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衍生出了不少新的图案和创作方式,其作品的新颖独特、产品的精美别致深受行家们的赞赏和消费者的青睐。截至2014年,蔡氏漆线雕共有59件新作品获得国家版权登记保护,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家漆线雕作品拥有版权保护的。
张学平说,蔡氏漆线雕作为海峡两岸文博会的分会场,如今走过了8个年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个平台熟知了漆线雕精品。“今年8月,我们就先行到台湾进行了11天18场的漆线雕巡展,受到了宝岛同胞们的极大关注,这也是为文博会的正式开场预热。”张学平笑说。
思明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15 个门类 34 种类。如何探索创新模式开展非遗活动,使之得到传承是思明区近年来不断思索的问题。
今年文博会,思明区除了邀请获得国家级和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蔡氏漆线雕参展外,还在“思明馆”设置了南音、古埙、古琴、龟糕印、鼓浪屿馅饼等非遗项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渠道化,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界融合。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成常态。为此,思明区以省级非遗项目,延平郡王习俗为依托,成功举办了七届郑成功文化节,被国台办、文化部列为重点对台交流项目,推动两岸同胞在民间信仰、学术、文艺、经贸等领域,进行自发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两岸同胞骨肉情缘;长期开展非遗项目进养老院、社区、校园、公园展演活动,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里展演南音、歌仔戏、布袋戏等非遗项目,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 |
![]() |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