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通志 > 正文
陈淳的 蒙童教育思想
http://wmf.fjsen.com 2015-11-03 10:40:09 陈林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陈淳(1159年—1223年),字安卿,号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人,是朱子重要弟子之一。陈淳笃信朱子之学,一生以阐发朱子思想为志,对弘扬朱子学贡献极大。他也继承和发展了朱子的蒙童教育思想,撰写了不少蒙童教育著作。陈淳的蒙童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

陈淳22岁时读朱子和吕祖谦的《近思录》而知有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先贤,故专心致力于儒家之学。由于家境贫困,陈淳便以训童来维持生计。由是,陈淳撰写了不少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三言、四言和五言韵语的蒙童著作,如《启蒙初诵》《训蒙雅言》《小学诗礼》《训儿童八首》等。这些著作中又以《启蒙初诵》《训蒙雅言》最具代表性,一般认为王应麟的《三字经》即是在《启蒙初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综观陈淳这些著作,都是以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为中心,蕴含着丰富的蒙童教育思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蒙童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周易·蒙卦·彖辞》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即是强调蒙学在儿童成长成才中具有确保方向正确的重要作用。在《训蒙雅言》中,陈淳亦引用了“蒙以养正”一句。《示儿定孙二绝》开头即言:“童蒙发轫最初时,庸圣分岐谨所之。”在陈淳看来,蒙童教育正确与否直接关系一个人是成为圣人还是成为庸人。

二是强调蒙童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儿童成圣成贤。陈淳继承了儒家人性本善的思想,强调蒙童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扩充儿童本有的善性,以使他们都能成就圣人君子人格。在《启蒙初诵》和《训蒙雅言》两书的序言中,陈淳即言:“人自婴孩,圣人之质己具,皆可以为尧舜。”既然人性本善,故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去除气禀和私欲对人心之遮蔽,恢复人本有的善性。

三是强调蒙童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儒家的伦理道德。在陈淳看来,蒙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引导儿童做到“学为己,明人伦。君臣义,父子亲。夫妇别,男女正。长幼序,朋友信”。陈淳进一步指出,学习仁义礼智信就要以孔孟等圣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言行。孔子、颜子、曾子这些儒家先圣都是儿童学习的典范,这些先圣的言行都是仁义礼智信的具体体现。

四是强调蒙童教育的方法是引导儿童在实践中践行儒家小学工夫。所谓儒家小学工夫,就是洒扫、应对、进退等日常礼节。陈淳非常重视洒扫、应对、进退等小学工夫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强调“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之仪,则又其中(圣学)始进之条也”。所谓“洒扫”,就是“奉水微微洒,恭提帚与箕。室堂须净扫,几案亦轻麾”;所谓“应对”,就是“应对须恭谨,言言罔不祗。父呼唯无诺,长问逊为辞”;所谓“进退”,就是“进退须恭敬,时时勿敢轻。先生趋拱立,长者后徐行”。另外,陈淳还极其重视衣裳冠履之庄重严肃,认为人之所以必具衣裳冠履,乃天命之所然。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