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毫米?你不知道的蛋壳瓷
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不是绢丝,而是瓷器——蛋壳瓷。
来自莺歌陶瓷世家的台湾艺术家黄正南,四代以制陶为生,到了黄正南手上更是创出了一项传奇,那就是比蛋壳还要薄的薄胎陶瓷,今年首次亮相文博会,只有0.2毫米厚度的蛋壳瓷令观展者大开眼界。
超轻、超薄的薄胎碗,置于蜘蛛网上,犹如悬空飘浮的幽浮,蜘蛛网却完好如初,无一丝的破损或断裂,令人叹为观止。
厚度不到一毫米的薄胎碗,是黄正南花18年时间潜心研究的成果。他的薄胎作品甫推出即在陶瓷界引起轰动,曾在上海世博会展出,是唯一受邀的台湾陶瓷艺术家。
穿越300年与郎世宁对话
郎世宁的“百骏图”,闻名中外,七公尺长卷,秋季牧放马群的景象跃然纸上;文博会上,精致的雕塑与彩绘,融合精密陶瓷3D列印技术创作及开发,演绎百骏之美的前世今生。
在法蓝瓷上,设计师将“百骏图”诠释成三件横式长卷般的瓷瓶组“百骏祥安”,秋季牧放的百匹骏马和牧人深浅不同的空间,以略倾斜的坡度,表现草原或林木的宽广,3D打印技术,呈现百骏灵动、栩栩如生之姿。
一片片瓷器,仿佛透过300年时光,与大师郎世宁现场对话。
男人完成的苏绣精品
宽1米,高1.4米,头戴盔、身着铠,戎装骑骏马、五官凹凸有致的乾隆皇帝,居然是绣品?
文博会上,一幅《乾隆大阅图》苏绣,引来观展者驻足。原来,它是苏绣大师沈德龙先生的作品,沈德龙亲自绣制人物的头像,其他部分则是由5个绣娘用了8个月时间才绣制完成。
据介绍,这幅《乾隆大阅图》在绣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很棘手,特别是在处理天空时下了很大功夫,反复修改,运用了平针、盘针、大绞针、三角针等各种针法,从深色到浅色进行微妙的过渡,使之看起来非常和顺。
3D地景体验,敢试试吗?
“哇,那边有超酷3D街头地景艺术,好逼真啊!”
文博会一个不起眼的转角处,一幅画作倚墙而立,画中的长廊仿佛跳出画面,近在眼前,长廊一侧的水池里,红色鲤鱼鱼贯而出,蹲在跟前的合影者,仿佛一伸手就能撩起水花。
一幅看似普通的画作前,却出乎意料的人头攒动?原来,它是全球首位华人3D艺术家苏家贤的作品,3D效果的地景艺术,仿佛下一秒就让人穿越时空,掉入另一个世界。
地景艺术,从环境艺术演进而来,始于1960年代地大物博的美国,1970年代开始不少画家和雕刻家纷纷跑到户外,从事地景艺术的创作,通过幻视艺术,体验3D的奇妙滋味。
画在水晶玻璃上的故事
红色丹霞、蓝色大海、青山微黛、土楼泛黄,色彩绚丽,新鲜生动……今年福建省旅游局展位看点多多,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画在水晶玻璃上的八闽大地。
这是一幅5米高、10米长、共计50平方米大的福建旅游十二品牌巨幅水晶玻璃手绘画卷,它是杰瑞堂6个大师,历时一个月,通过创作,把十几万平方公里上的八闽锦绣集中到一幅画卷上。
土楼、云水谣、妈祖、泰宁、日光岩、冠豸山、桃源洞、白水洋、太姥山、武夷山玉女峰、火山岩、三坊七巷等,绵延的山、流淌的水,浑然一体。
![]() |
![]() |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