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百年印记 瞧瞧清代老护照 1897年颁发,持证人是漳浦人王加禄,他的后人将它从海外收归
东南网10月28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苏禹成 胡婧 文/图)漂洋过海回归故土,这张落款为1897年的清代护照,渐渐打开了早年国人踏出国门的历史扉页。
王家祖辈留下的护照,见证了118年光阴变化
持证人为1892年时任印尼侨领的王加禄先生。王加禄是漳浦人。
最近,王加禄家族的后人翻出祖传的这张宝贝,不由让人触碰了百年前的历史。
这张清代护照长约80多厘米,宽约50多厘米,分两面。左侧加粗字体写着“代理新加坡兼辖海门等处总领事府张”等字样。
正文内容大意为,先是介绍革除海禁经过,总理衙门删除查海禁止条例,领事馆按规定查明持照人是否良善,并发给护照,以免遭族人、邻里欺凌,同时顺利通过沿途关津,地方官吏需保护持照者。
正文末尾为,持照人姓名:王加禄,籍贯: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年岁:38,寓居地:安班澜(现位于印尼龙目岛,编者注),发证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编著);护照背面则刊印了总理衙门奏请颁发护照谕旨全文。
新加坡著名华人史学者柯木林介绍,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1887年后,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领事升为总领事,兼辖海门(海峡殖民地)等处。
而王佳禄的后人王一民女士说,王加禄生于1860年,原籍漳浦前亭镇过港村。年少时在厦门打工,20多岁到南洋经营烟草生意,并在印尼泗水市开办银行及其他金融行业,创办印尼安班澜中华总商会。1892年,荷兰属东印尼殖民政府晋封王加禄为“甲必丹”(甲必丹为荷语译音:即管理一个区域的华人领袖)并赐其金字牌匾。
清政府先后御封王加禄为“监生州同”、“同知”职衔,并赏赐银牌官服给予加冕。王加禄于1950年逝世。
王加禄后人散居在印尼、香港、中国大陆各地,前年,王加禄族人集资在漳浦旧居修复王加禄纪念馆,海内外族人也先后捐出王加禄相关历史遗物,这张护照也从海外收归回国。
□相关阅读
中国历代护照
长期从事外交和领事工作的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曾出过《中国护照》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护照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
以护照形式作为出入边塞关津的证件,在古代中国已实行了几千年的时间,其材质有竹简、布帛、木板、金玉、纸张等。不同时代,称谓也不同。夏、商、西周时期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称为“封传”和“符节”。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两种新的护照,元代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
在清朝中叶之前,中国并没有“护照”的概念。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开始授权驻在中国境外的领事馆或海关,发放型式不一的护照,颁发制度也从简陋转趋正规,除了总理衙门之外,驻中国各国领事馆皆可发放。其作用或用途并不是一种身份凭证,而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或机构签发的通行证。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