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淡出闽东史册的身影
雕版刻字易掌握
与活字印刷并进
雕版印刷的“雕版”在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最为常见的有“镂版”、“刻版”、“刊版”、“墨版”、“椠版”、“梓版”等。其中“椠”是延用了古代片牍的名称;而“梓”则是因为梓木是雕版印刷中的重要材料而得名。雕版印刷有时也称“付椠”、“付梓”或“梓行”、“刊行”等。在“版”字方面,在古代的出版、印刷的文献中,往往是“版”、“板”通用,而较多的则是运用“板”字。到了清代,在出版、印刷的著作中,才普遍使用“版”字。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我国的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版,将印刷工艺改进并几乎一直保持到电脑排版之前,延续了近两千年的时光跨度。然而颇有些研究价值的是,此后雕版印刷工艺并没有直接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与活字印刷并驾齐驱,甚至在铅活字版不再领衔印刷行业之后,其仍在一些地方顽强地存在着,这不能不令人对这种特有的现象感到惊奇。
考古学家们在明清史料中发现,活字印刷术并非我们后人所想像的那样优越于雕版印刷。坊间本与私刻本对于雕版的偏好,与其说是制度原因,还不如说是明清时代的人们,通过理性的成本比较后而做出的选择。一是因为汉字本身的巨大数量与排序的复杂,使得雕版印刷的成本与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要远远低于活字印刷。对一个传统的雕版刻手而言,识字不识字都不影响他的雕版活计,因为汉字的图形文字使得工匠们可以将刻字与识字的两个过程分离开来,所以培训一个刻手的成本并不高。他们一般是家传数代,累世为业。而一旦变雕版为活字,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就会有个变化,这时所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刻字的工匠,而且还是一个识字、懂得排校的工匠,培训成本会高于一个雕版刻手。
![]() |
![]() |
责任编辑:王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