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干班”第一期118名学员中闽籍学员有31人。(资料图片)
老台胞观展感慨万千。(资料图片)
东南网10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来自福建的建议多被采纳
22日,“海峡壮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档案图片展”在北京开幕。展览叙述了从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期间,闽台两地人民共同走过的抗战历程以及所取得的伟大胜利。除了共同抵御外侮,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单列一章《台湾光复》,讲述了一段有关闽台共筹复台、共建台湾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时光随着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倒转回上世纪40年代。1943年12月,《开罗宣言》发表。其中,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由此,当时的中国政府开始积极着手收复台湾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工作。次年4月17日,台湾调查委员会设立,并任命曾任福建省主席、对台湾情况较为熟悉的陈仪为主任,负责规划台湾的接收工作。
要制定接收方案,首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台湾的情况。省档案局(馆)巡视员林真告诉记者,当时重庆方面对台湾的资料非常缺乏,实地调查又十分不便。闽台曾为一府,历史渊源深厚,福建长期致力于台情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因此,应台湾调查委员会之请,当时的福建省政府很快就提供了 《台湾法令辑览》 《台湾考察报告》 等大量汇编资料。这些材料成为台湾调查委员会制定接管计划的参考教材。
1944年,当时的福建省政府机关刊物 《新福建》 推出“台湾研究特辑”,陆续刊载 《闽台关系论》 《认识台湾》 等文,当时的福建 《中央日报》 还推出《台湾光复运动纪念特辑》,刊载 《给革命的台湾同胞》,对收复台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各方的呼吁推动下,研究台湾、了解台湾也成为当时福建各界的热门话题。
同年4月,福建省临时参议会第二届第二次大会通过陈村牧的《拟请中央恢复台湾省制案》以及黄谦若提出的《关于发动研究台湾问题,加强民众意识》决议案等。林真表示,由于闽台关系密切,对彼此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十分熟悉和了解,因而福建各界上述建议大多被当时的中央政府采纳吸收,成为接收台湾和施政台湾的参考依据。
![]() |
![]() |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