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们在讨论“南溟讲坛”的相关事宜
昨日,笔者来到东山县铜陵镇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办公室,75岁的孙用川正与他的老伙伴们忙于讨论第五期“南溟讲坛”的相关事宜。2014年,铜陵镇启动“历史文化名镇复兴计划”,“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应运而生。在诸多会员中,有一班老先生是主力军。
退而不休研究文史
“我是从‘拨算盘’转变成‘敲键盘’。”文促会会长孙用川如是说,他退休前是县经贸局财务人员。
与老孙一样,文促会的老先生们,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却热衷研究本土文史并各有所专:编撰了《唐朝彝》和《铜山志注译》两本书的林定泗是退休教师;出版了《东山方言音韵字典》的许培斌曾在环保局工作;陈炳文是房管局退休干部……虽然职业不同,但他们对“乡愁”的情怀是一致的。
曾任县台办主任的黄振桂,退休后花了6年时间搜集铜陵区域地理、名胜景观、寺庙宫祠、碑坊石刻、民俗风情等资料。他的举动得到不少人的支持,有些人主动将自己留存的资料、照片提供给他。2013年末,他自费出版《铜陵记忆》一书,该书以丰富详实的图文,被誉为“一本不称为‘志’的‘铜陵志’”。
去年11月,老先生们赴台湾交流时,得知有一本日本学者所著的《闽语东山岛方言基础语汇集》,认为该书对研究东山方言有重要参考价值,回来后多方查找未果。之后获悉书作者正通过私人售卖此书,老先生们发动各种关系联系此人,今年4月,孙用川在女儿的帮助下终于买到这本著作。
抢救东山“历史记忆”
2013年下半年,为出版《爱我铜陵系列丛书》,文促会的老先生着手资料收集、整理、编撰工作。他们远赴外地,遍访在外乡亲、名人后代搜集资料。
由东山民国名儒李猷明总撰稿的《东山县志》是东山重要的文史资料之一,手稿成书于1942年,因时局混乱未曾付梓,被藏在家中。李猷明去世后,家人担心手稿遗失遭破坏,将其装箱埋入自家花园。1950年,其家人族亲将手稿上交政府,存入档案馆。直到1987年,这部县志才得以印刷出版。
为将李猷明事迹录入《苏峰拱秀》一书,他们找到李猷明的儿子李添镇,请他撰写父亲事迹。李添镇欣然接受,自己口述并由堂弟执笔。就在定稿一个多月后,李添镇便去世了。“若不是整理抢救及时,这些史实可能就永远石沉大海了。”
“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李猷明的家人、族亲保护手稿的事迹让人感动。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整理资料,更是在‘抢救’珍贵的历史记忆。”孙用川说。在他们带动下,去年5月,由《铜山志注译》《黄道周年谱》《唐朝彝》《苏峰拱秀》组成的《爱我铜陵系列丛书》出版。文促会还陆续整理了顶街历史文化积淀、九仙山历史遗存、古城古街古民居名录等一系列资料。
传播文化的“时尚咖”
在办公室里一角,吴顺江正在编排新一期的《铜山古城》期刊。“老吴的图文排版熟练,让我们这些后生自叹不如。”文促会的年轻人陈凌娴很钦佩。
虽成天研究文史,但老先生们却不“古董”:不仅网站、博客、论坛操作自如,还玩起时下流行的微信。老先生们办起了《铜山古城》期刊,还将其远寄上海、福州、厦门等地乡贤。新媒体的运用,更让他们的工作如虎添翼:铜山古城网站、微信公众号推广开了,他们也成了圈子内的“时尚咖”。
他们还经常应时而动组织活动:去年7月,“航海日”来临之际,文促会在施琅收复台湾出师“祭典”旧址——铜陵天后宫举办纪念活动;国庆期间开展“金秋诗歌朗诵会”;为契合“乡愁”主题,在文公祠组织“南溟讲坛”活动。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老先生们积极奔走,呼吁相关部门在东山抗战烈士陵园内设立英灵芳名碑。经过努力,清明节前“东山抗战阵亡官兵英烈碑”和“东山抗战死难民众芳名碑”终于矗立在陵园里,让民众和烈士后裔能更好地缅怀先烈。8月,文促会又出版了《毅魄长存——东山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文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眼下,铜陵镇正在持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老先生们又与年轻人一起,为此乐此不疲。
☉刘建龙张艺生文/图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