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800岁古村有了一座竹屿亭
http://wmf.fjsen.com 2015-10-21 09:38:27 张颖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过门刀

  刮青

  编竹

  拼接

  连缀

  成亭

东南网10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国庆后,连城县宣和乡培田古村古民居建筑群西侧的农田旁,矗立起了一座全部由竹子建造的凉亭,它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竹屿亭。顶部起伏的状态是对周围丘陵地貌的小小呼应,而密布的支撑柱可以让人在一刹那追念起竹林的意境。

这座亭子是全国各地25名志愿者的诚心之作,在国庆黄金周里,在培田当地老匠人的指导下,他们参与了“愈见竹林”公益建造工作坊,用传统手作将自然、土地、村庄重建联系,年轻人和老竹匠共同合作、学习、传承,一起迸发出唤醒传统技术的热情和理想。

作为此次建造活动的策划发起人之一,木又寸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常凯生觉得:“在培田古村落800年的浓厚色彩上,用现代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传统的技艺,向悠久的历史文化致敬。这是一场建筑改造乡村的实验。”

众筹:为了古村竹艺新生

这一想法源自今年4月在培田古村举行的春耕节。在春耕节的建筑论坛上,受邀嘉宾们都在谈论建筑与古村的联系,他们提出利用当地道地建材,为古村营造公共空间构筑物的设想。“当时有4种方案,包括荷花池旁的导览亭,天后宫旁的竹长廊,还有连接荷花池和田地的竹桥,其中建造树亭的方案得到最多的认可。”常凯生表示,“但是原计划是在烧毁的都阃府建造,后来考虑到各种因素觉得不合适。就像培田古村一样,建筑应该回归自然,与草木共生,与环境契合。”

囿于场地限制,树亭计划暂时搁置。后来培田社区大学的总干事张琪找到了他,提供了一块合适的建造田地。于是,常凯生重拾计划,“培田有着传统的竹编工艺,只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大家不再那么需要竹制品了,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但是竹编不仅可以制造器物,还能建造屋面,并为农人、路人和所有人遮挡炙热的阳光”。

设计一座竹材质的建筑,让这个技艺在建造的时候延续下来,也为当地留下一座公共建筑。外部设计师团队和培田当地的老竹匠一起设计讨论,几易其稿。

“通过建造来联系传统技艺与当地生活,尝试着让老手艺获得新生”,今年9月,培田的滋农自然教育工作室正式发起“为800岁美丽古村修建竹屿亭”的公益众筹,20天内,197名支持者,5万元的筹款,经过遴选的25名志愿者在国庆前集结到了培田。

竹亭:用最传统的手艺建造

虽然竹屿亭有着现代建筑的想法和理念,但是在建材和工艺上充满“古意”。首先,年轻的志愿者们拜师学艺的工匠们年事已高,最年轻的张师傅今年54岁。其次,用传统刀具工具,锯竹、破竹、去隔膜、刮青、过门刀,这些是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

虽然志愿者们相当部分都是有建筑学背景,但是亲手建造而不仅仅是设计图纸模型,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挑战,更别说还得利用当地材料和传统的手工艺。在设计方案里,常凯生将建筑分为了24个组装单元336个构件,25名志愿者分成了6个小组,各自承接4个单元的建造。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仅于此,与竹匠师傅们的合作讨论成为必不可少且非常有意义的一环。从浇注24个水泥基础墩子,将整根竹子处理成搭建需要竹篾、竹片、竹板,最后将各个单元进行节点拼接……每一工作环节,小组代表、常凯生、竹匠师傅都会进行详细探讨。竹屿亭看似简单的形体,实则充满了变化的数据和不同的节点。

在建造过程中,每组三名志愿者一共处理了大大小小97根竹子,整个衍庆堂都沉浸在一片刮竹子的声音中,空气中飘洒飞舞的竹屑。老匠人和村民们也对竹屿亭表现出了超凡的热情。不仅培田的老匠人吴有春,石笋村的两位张师傅,还有芷溪的黄师傅也加入了指导队伍。“这不只是因为有了一次工作的机会,更多的是自己几十年手艺被尊重的欣喜,一种将老手艺重新焕发光彩的骄傲。”社区大学的驻点工作人员思林说道,“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手艺得到年轻人的认可更令人快乐的事情了。”

景点:成为建筑改变古村起点

“我相信建筑是有生命的,小小的竹屿亭凝注了对传统竹造工艺的尊重,以及对这片美丽土地的情感。”常凯生想要用建筑来参与培田乡村的建设和改进,为这个地方提供一个传统和现代的链接。

对于这些志愿者,尽管每天挑灯夜战,手上伤痕水泡不少,但是看着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竹子”,再与大家一起将“竹林”连缀成亭,“独立制作与协同工作的交叉,自我与团

队的呼应,已经成为可贵的生命经验”。志愿者章雷非常满足。

“亭子跟培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融合,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新的景点,同时启发游客与村民重新去思考现代和传统、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座亭子已然是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建筑。”张琪说道。

“这是一场建筑改造乡村的实验。”常凯生希望这是建筑改变古村的起点,也是外界关注培田的开始。后续围绕竹屿亭的开发,张琪还有很多想法。

常凯生觉得这是一种链接外界文创力量和古村资源的方式,“未来培田会有很多在地的需求,希望有更多的外来力量帮助转化提升”。

编后>>>

看着建好的竹屿亭的照片,不少人说,不起眼啊。

的确,竹屿亭看似简单的形体,建造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最有发言权。

随着时代的推进,人的行为模式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建筑也应适应这种改变。希望建筑能改变古村,就得思考传统文化如何注入,现代手法和材料如何运用,甚至空间和光线如何利用,如何与山水融合。

竹屿亭的建造,把现代建筑的想法和理念与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融合了,年轻人和老竹匠的共同手作将自然、土地、村庄重建了联系。欣赏设计师、老匠人和志愿者们用现代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传统的技艺,向悠久的历史文化致敬的方式。只是起点之后,要走路还很长。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