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方文杰 颜素真)
1
乡土记忆,是一笔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风情、古建遗址、传统技艺等。最近,厦门市思明区沙坡尾社区接连举办16岁成年礼、海普仪式、放水灯等民俗活动,为社区营造注入文化内涵。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我们该如何挖掘乡土文化,留住乡愁,再造我们的魅力社区?怎样吸引在地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营造?台湾社区营造有哪些成熟的做法和好的经验?
2
观点碰撞
特邀嘉宾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石奕龙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陈耕
台南市文化协会创会理事长 郑道聪
乡土记忆是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
听涛君:思明区沙坡尾社区举办了十六岁成年礼、放水灯、海普仪式等民俗文化活动。请问举办这样的民俗活动,对于传承、挖掘乡土文化,为社区营造注入文化内涵有什么帮助?
石奕龙:沙坡尾是厦门闹市里的唯一避风坞,是一种乡情的记忆。100多年前因台风发生的三场船难,造成很多渔民遇难,此为海殇。如今提起这段闽南渔民的辛酸史,很多人似乎早已忘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具有百年历史的沙坡尾避风坞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一小段被演武大桥隔离的避风坞和一排破旧的老渔楼。今天,沙坡尾龙珠殿举办海普仪式、放水灯活动,就是遵循传统仪式,祭祀那些因灾逝去的劳苦大众。这也让人从中感悟到那份充满慈爱、渴望和平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举办海普习俗活动,最好要与闽南文化传承相结合、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吸取精华,去除糟粕。
陈耕:沙坡尾承载着厦门过去的历史与荣光。如今虽然没有了渔民作业,渔船成了摆设,但渔港文化却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延续它的最好方式,是使之寓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渔民正是厦门海洋和渔业史的最佳保存者。通过海普等民俗文化的现代解读,可以教育后代,让后代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同样的一个仪式,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来学习传承文化。
郑道聪:在台湾元宵民俗活动中,除灯会、猜谜外,最负盛名就属“北天灯、南蜂炮”。平溪放天灯风俗始于元宵时节防盗互助之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演化至今,放天灯的目的已成为延续传统的单纯民俗活动了。在社区营造中,我们通过文化资源的整理,收集老材料、老庙里的古早东西,重新唤醒集体记忆,延续一个民俗活动,掌握文化话语权,凝聚住户的社区意识。不管怎么样,文化会流变,基本仪式和核心都不会改变。
社区营造不能少了“精神”
听涛君:乡土文化包括民俗风情、古建遗址、传统技艺等。今天我们该如何挖掘乡土文化,唤醒乡愁,推进社区的“有机更新”,再造魅力社区?而台湾在社区营造方面又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郑道聪:在台湾,社区营造并不是单单指社区,还涵盖农村生态旅游、台湾的商圈、古迹景点等,对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提升社区营造中的特色元素。台南举办16岁成年礼,效果很好。厦门与台湾的文化习俗十分相似,也可以进行深度挖掘,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规划,为社区营造增添文化魅力。再比如位于台湾“竹北树院子”内的袭园美术馆,在有限的空间里呈现出台湾的乡土文化,用稻草梗和泥土做出来的墙,老阿嬷亲手编织的大甲草席等。策划人士说,美术馆建在这里,希望像磁铁一样能把手工业者、艺术家吸引到一起来。当观众碰触它时会有感动。
陈耕:在厦门旅游,游客会发现街道和建筑更符合“人的尺度”,生活节奏更慢,人更温情。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成为具有年代感的东西,比如博物馆般的露天菜场、古早味的路边摊、巷子里的宫庙、真正的渔人码头……这些东西都是支撑社区建设的“文化基本面”,如果流失这些乡土文化,那么依附于这种文化氛围上的旅游经济也将不复存在。因此,社区营造要做得好,就要寻找当地人有兴趣的共同主题进行整合,如连接区内的众多文化资产、传统产业、百姓生活的场域等,注入文化内涵,说好地方故事,串起居民的社区意识。
石奕龙:乡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通过仪式来呈现表达,更重要的是要传承、传播其中的积极理念。沙坡尾应该被当作一个历史街区、一处文化景观、一笔文化遗产,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而不仅仅是强调卫生和档次。如举办沙坡尾文化沙龙等活动,透过柔性活动,来吸引社区的居民。另外还可以强化沙坡尾的品牌意识,唤醒这里的文化乡愁。
魅力社区呼唤在地居民
听涛君:从沙坡尾社区的实践来看,我们该如何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又怎样吸引当地居民参与社区营造?
石奕龙:沙坡尾社区举办海普、放水灯活动,其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海普活动的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需要赋予其当代的解读。首先是要有创新性的转型,诸如仪式要与时俱进,其次要推动海普等乡土民俗文化的转型,减少其迷信色彩,增加它的乡土文化色彩。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年轻人传承。当然,推动优秀乡土文化转型,更重要的是需要社区居民来参加,共同寻找较好的传承仪式,让民俗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郑道聪: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吸引当地居民的主动参与,以当地居民为核心,全程参与社区建设。因此,沙坡尾的社区营造也要注重“在地化”,而不是破坏当地的居住环境。沙坡尾是海洋文化的缩影,我觉得晨曦中一声声清脆的吆喝卖鱼声;老人坐在树下看孩子嬉戏以及喝茶闲聊时的悠闲自在;夕阳西下,渔船满载而归时渔民脸上的笑容……所有这些,都是沙坡尾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所以,社区营造要保留自身独特的文化,不能进驻太多外来的文化。
陈耕:社区是大家的,如何改造,我们说的不算数,要让当地的居民共同参与进来,他们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而社区营造是件长久的事情。时空在变化,社区的空间在变化,社区的人也在变化,这就需要根据新的时空进行调整。社区营造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社区意识的改造,也就是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再教育。只有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才能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社区。
本期话题采写
本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方文杰 颜素真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