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不能少了“精神”
听涛君:乡土文化包括民俗风情、古建遗址、传统技艺等。今天我们该如何挖掘乡土文化,唤醒乡愁,推进社区的“有机更新”,再造魅力社区?而台湾在社区营造方面又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郑道聪:在台湾,社区营造并不是单单指社区,还涵盖农村生态旅游、台湾的商圈、古迹景点等,对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提升社区营造中的特色元素。台南举办16岁成年礼,效果很好。厦门与台湾的文化习俗十分相似,也可以进行深度挖掘,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规划,为社区营造增添文化魅力。再比如位于台湾“竹北树院子”内的袭园美术馆,在有限的空间里呈现出台湾的乡土文化,用稻草梗和泥土做出来的墙,老阿嬷亲手编织的大甲草席等。策划人士说,美术馆建在这里,希望像磁铁一样能把手工业者、艺术家吸引到一起来。当观众碰触它时会有感动。
陈耕:在厦门旅游,游客会发现街道和建筑更符合“人的尺度”,生活节奏更慢,人更温情。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成为具有年代感的东西,比如博物馆般的露天菜场、古早味的路边摊、巷子里的宫庙、真正的渔人码头……这些东西都是支撑社区建设的“文化基本面”,如果流失这些乡土文化,那么依附于这种文化氛围上的旅游经济也将不复存在。因此,社区营造要做得好,就要寻找当地人有兴趣的共同主题进行整合,如连接区内的众多文化资产、传统产业、百姓生活的场域等,注入文化内涵,说好地方故事,串起居民的社区意识。
石奕龙:乡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通过仪式来呈现表达,更重要的是要传承、传播其中的积极理念。沙坡尾应该被当作一个历史街区、一处文化景观、一笔文化遗产,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而不仅仅是强调卫生和档次。如举办沙坡尾文化沙龙等活动,透过柔性活动,来吸引社区的居民。另外还可以强化沙坡尾的品牌意识,唤醒这里的文化乡愁。
魅力社区呼唤在地居民
听涛君:从沙坡尾社区的实践来看,我们该如何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又怎样吸引当地居民参与社区营造?
石奕龙:沙坡尾社区举办海普、放水灯活动,其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海普活动的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需要赋予其当代的解读。首先是要有创新性的转型,诸如仪式要与时俱进,其次要推动海普等乡土民俗文化的转型,减少其迷信色彩,增加它的乡土文化色彩。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年轻人传承。当然,推动优秀乡土文化转型,更重要的是需要社区居民来参加,共同寻找较好的传承仪式,让民俗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郑道聪: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吸引当地居民的主动参与,以当地居民为核心,全程参与社区建设。因此,沙坡尾的社区营造也要注重“在地化”,而不是破坏当地的居住环境。沙坡尾是海洋文化的缩影,我觉得晨曦中一声声清脆的吆喝卖鱼声;老人坐在树下看孩子嬉戏以及喝茶闲聊时的悠闲自在;夕阳西下,渔船满载而归时渔民脸上的笑容……所有这些,都是沙坡尾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所以,社区营造要保留自身独特的文化,不能进驻太多外来的文化。
陈耕:社区是大家的,如何改造,我们说的不算数,要让当地的居民共同参与进来,他们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而社区营造是件长久的事情。时空在变化,社区的空间在变化,社区的人也在变化,这就需要根据新的时空进行调整。社区营造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社区意识的改造,也就是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再教育。只有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才能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社区。
本期话题采写
本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方文杰 颜素真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