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一校一题”,文化之花香满园
http://wmf.fjsen.com 2015-09-29 10:52:49 树红霞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邵武四中将“协·和”的文化元素,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东关小学的校园收获节上,孩子们幸福的笑脸。

  沿山小学学生在生态园内劳动实践。

  东关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用柿花做耳环、项链、贴画等。

东南网9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在闽北邵武,当地将“一校一题”主题文化元素“植入”校园管理中,学校文化之花竞相开放,花香满校园。

柿树贯穿文化节

前不久,邵武市东关小学全体师生在操场中心那棵挂满果实的柿树下举行校园感恩节。

东关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园里有一颗百年柿树,学校以柿树的生长特点创设7个校园文化节活动:三月,以“聆听柿树发芽的声音”为主题开展校园读书节;十月,以“柿叶潇潇傲秋霜”为主题开展校园体育节;十一月,以“红到梢头甜到心”为主题开展校园收获节……

在校园里,记者发现每个班级的一角都设有“成长连锁店”,下面贴着学生姓名,姓名后面印有不同数量的柿叶印章。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设立“小柿娃成长连锁总店”,队员为“会员”。在各项活动和日常学习中,表现优秀、进步快的“会员”可得到一片小柿叶,收获5片小柿叶可兑换1朵小柿花,收获3朵小柿花可兑换1个小柿果。小柿花、小柿果每月兑换一次,收获最多小柿果的同学可参加“校长大约”活动。

“这是为了让学生们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校长何道龙说,“小柿娃成长连锁店”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行为规范教育的热情。

在邵武,51所学校相继开展了学校主题文化建设。

讲好学校自己的故事

如何选择校园文化主题?邵武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夏爱英对学校文化建设有着独到的看法,那就是讲好学校自己的故事。“在提炼学校文化主题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历史,学会讲述学校独特的故事。”

邵武四中地处原福建协和大学迁邵旧址,校园里现留存完好的“协和楼”就是当年协大的宿舍楼,学校便以“协·和”作为校园文化主题。

“福建协和大学虽只存在36年,却创造了大学教育的奇迹,培养的1300名毕业生中,有16位新中国院士。协大的办学成功并非偶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理念的成功实践,这也是协大‘博爱、牺牲、服务’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积淀至今便成为邵武四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邵武四中校长黄国辉说。

为此,邵武四中将“协·和”的文化意蕴,日渐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校园环境的角角落落,空气般滋养着每位师生健康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寻根开始。”夏爱英说,校园文化主题确定后,还要注重老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平台的搭建。学校文化,既考验校长的判断力、选择力,又挑战全体师生的执行力。

2010年初,邵武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分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领导以及36所学校校长被吸纳为分会理事成员,把邵武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引入一个新阶段。

让教学

从课本回归生活

学校文化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如何?学校文化如何才能开展得更好?

创办于1927年的沿山中心小学,是当地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这样一所学校,何以能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中一直名列全市农村小学之首?答案还得从“行知文化”中找。

走进沿山中心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教学楼上镶嵌的大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铜制校训。再往里走,是一处利用社会捐资新建的“行知园”,只见900多平方米的园内分布着5块石头,上面镌刻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校园文化观”的引领下,学校还精心打造了行知文化墙、行知楼道等。在校园里,记者看到,栽种的每盆花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标签。校长黄志忠介绍说,这些花都是学生自己栽种的,标签也是学生自己做的。

“沿山小学是福建省陶行知实验学校,近年来,以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我们大力实践‘教学做合一’‘有效教学’,让教育教学真正从课本回归生活,使学校教育与乡村实际相结合,积极构建具有‘行知’特色的学校文化。”黄志忠说,在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受到熏陶。

在沿山中心小学里,记者注意到,还有各种蔬菜、植物园地。黄志忠介绍,那是学校建设的“生态园”,开辟了“蔬菜园”“百花园”“中草药园”等。“每学期我们都会用同学们自己种的菜搞一次烹饪大赛,还让学生带回去给父母吃。”黄志忠说,“我们希望通过点滴小事,落实陶行知教育理念,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