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集美大学教授、集美陈嘉庚研究会
副会长 陈经华
一曲豪壮的
赤子骊歌
1939年,陈嘉庚组织3200名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在中国唯一国际通道,千里的滇缅公路上运送抗战物质,保证抗战的后勤给养。南侨机工,舍弃亲情、爱情,抛弃家族财产,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离开远离战争的南洋,不畏艰难,不怕苦,不怕死,回国参战,和祖国人民一道,用血肉之躯筑起抗击日寇新的长城。《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再会吧,南洋》就是记述这段历史的故事。
故事集中描写了白雪芸、罗保华、汤惠民三人应征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故事,三人的故事各有特色,因而具有各自的代表性,故事时而“话分两头,各说一方“,时而“分而复合”汇聚一起,交错有致,三股合一,不断推进,拧成一股绳。从头至尾,全剧没有一个“反面人物”,但故事却跌宕起伏,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筹赈会的积极分子,在捐钱捐物出力层面上都是先进典型,在回国参战这场生死考验面前,也都能挺身而出,没有任何犹豫,问题就出在各自生活环境中的制约因素。
白雪芸是富家独女,是在厦门大学受过充满爱国思想教育的女性,她父亲是陈嘉庚属下的重要人物,她本人就在陈嘉庚领导下的筹赈会工作。她满腔爱国热情,一心想回国参战,只是自己是个女儿身,不能应征。她又是白家财产的继承人,父母不予放行。
罗保华生于爱国世家,父亲对他自小寄予厚望,给他取名“保华”就是要他保卫中华。他的阻力来自家庭,也来自女友,亲情、爱情和爱国的热情搅合在一起,演出一出“忠”、“孝”、“仁”、“义”之间痛苦取舍的大戏。
妨碍汤惠民下达决心奔赴国难的是老祖母没人照顾。最后让他下定决心走出家门的是鬼子的刺刀夺去了他母亲和全村千口人的性命,燃起了他胸中的复仇之火。汤惠民离家一步三回头的场面让人特别揪心,他的磕头和嚎啕更让人撕肝裂肺。
这三个人都有生活原型,名字也和原型靠得很近。他们是杨保华、吴惠民、白雪娇。现实中的英雄事迹就十分感人,历来就被作为南侨机工的典型,通过这三个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塑造,成功地再现了南侨机工的整体面貌,反映了海外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本剧对陈嘉庚的描写篇幅不小,从多个侧面刻画陈嘉庚的想象。陈嘉庚是行动的巨人,也是一个很有煽动力的演讲家。剧本前后安排了三场大篇幅的演讲,还有几段慷慨激昂的陈词,都很感人,但还可以更感人。此外,他和李清泉、庄西言的商谈,和白雪芸的谈话以及到白家做客与主人的交谈,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陈嘉庚的风采和人格魅力。
广播剧《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再会吧,南洋》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是一部南洋华夏子孙奔赴祖国救亡图存的战歌,是一曲南洋热血青年豪壮的骊歌。
3
华侨大学教授、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林少川
让嘉庚精神得到传承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抗战题材广播剧《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再会吧,南洋》,最近在两岸16家电台同步播出。作为该剧的顾问,我应邀出席开播仪式与研讨会,感到特别高兴。
作为南侨机工历史的研究者,1987年起,我就只身沿着滇缅公路考察南侨机工史迹,深入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八省六十多个市县进行采访,寻踪觅迹,访遍海角天涯,终于对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幸存的一百多位南侨机工及部分遗属作了详细的专题采访,于1994年出版《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一书,向抗战胜利50年献礼。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我将20年前出版的《陈嘉庚与南侨机工》进行修订增补再版,以《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一书出版。
我认为,通过两岸合作以广播剧的艺术传播,不仅是在陈嘉庚的故乡,而且在海峡两岸、海内海外,更高地举起陈嘉庚旗帜,弘扬陈嘉庚精神,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这部剧的开播,将让更多人知道陈嘉庚和南侨机工的历史壮举、赤子功勋,让嘉庚精神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承。
此次听了广播剧,我感到强烈震憾,被《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再会吧,南洋》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认为,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这部广播剧的开播,毫无疑问将产生更大、更积极的影响:让更多人知道陈嘉庚和南侨机工的历史壮举,让嘉庚精神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承。该剧作为弘扬嘉庚精神的文艺精品,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