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耶:才女作家 执笔投身抗战洪流
莫耶将一生奉献给抗战和革命事业
核心提示
“哦,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坚固的抗战阵线……”这首《延安颂》经作曲家郑律成谱曲后,至今仍传唱不衰,其词作者就是从茶乡安溪走出去的女作家莫耶。莫耶,原名陈淑媛,1918年出生于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自幼天资聪颖,热爱文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投身抗战洪流,为抗战做了大量的宣传与报道。1986年5月7日,莫耶走完了68年的传奇人生。
□本报记者 谢宜萱 通讯员 陈克振 胡新尚 文/图
自幼热爱文学
投身抗战洪流
9月的安溪四处飘散茶香,莫耶的故居就被包围在一片苍翠的绿荫中。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洋楼始建于1907年,由晚清进士曾振仲题名为“逸楼”。
在这栋小楼前,我们回忆着莫耶的传奇一生。莫耶有11个兄弟姐妹,她是家中长女,其父陈铮是国民党军少将旅长。尽管她出生在一个小乡村,却深受“五四”新风影响,自幼敢于挑战旧的思想观念,而且天资聪颖,热衷文学写作。
1933年,15岁的莫耶心中已经埋下了向往革命与光明的种子,在杂志上发表了诗歌《无声的期望》。她的国文老师很快发现了她先进的思想与写作才华,并组织她与几名同学创办了《火星》旬刊。激进的思想使她与家人发生了冲突。1934年,16岁的莫耶离家出走去了上海,深入底层群众的生活,写出一批宣传妇女解放的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莫耶毅然选择投身抗战洪流,并组建“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日军占领上海后,她寻机前往延安,于1937年10月随“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到达延安,人生进入崭新阶段。
创作《延安颂》
鼓舞抗日志士
作为当时第一个到达沦陷区大后方的文艺团体,“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受到了毛泽东的亲自接见,毛泽东当即决定为延安的文艺家们创办一所学校。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成立,莫耶从抗日军政大学调到该学院学习。那时,她的宿舍就在半山坡的窑洞里,风景静谧而壮阔,晶莹如画般的延河在她耳边不断歌唱。她的激情与灵感被无时无刻地滋润着,只等待某日喷涌而出。
终于有一天,她被抗日军政大学战友们的口号所激发,她抓住灵感,提笔写下了《歌唱延安》。这首曲子一出,就唱响整片红色大地,激励一批批爱国志士奋勇加入抗日救国行列。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延安颂》。
1938年冬,莫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任一二〇师政治部战斗剧社教员。她跟随部队长途作战,随时随地采访、记录,经常深入前线,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和战斗故事,创作了一大批话剧、歌剧、舞蹈等作品。1948年秋,她调回延安,1949年春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
坚定革命立场
舍弃个人情感
莫耶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抗战事业与革命事业,舍弃了很多个人情感。许多人不知道,这位红色才女还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1934年,她和一个叫陈仓的年轻记者相遇,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国民党陆军中将、军统大特务沈醉。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一年后孩子出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莫耶选择投身抗战,陈仓希望打消她去延安的念头,说出了自己军统特务的秘密职业。莫耶感受到两人信仰和立场的根本分歧,毅然选择了分手。
1986年5月7日,莫耶因病逝世,走完了68年传奇的人生旅程。著名作家杜鹏程曾这样评价莫耶:“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
(文中部分资料由泉州市党史研究室、安溪县党史研究室提供)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