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献雨
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县。1941年初,十五岁的他参加了山东省禹城张集乡抗日游击队,次年2月入党,后加入八路军,先后立功受奖,现居武夷山。
抗战感言:“要不是投身于那个火热的抗战年代,就没有今天的自己。战争年代淬炼出来坚韧性格,到现在还是我战胜疾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力量。” (顾文静 陈洁 文/摄)
常福堂
1923年出生于山东金乡县。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任115师343旅685团战士。1942年,在江苏建湖参加马家荡战役,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抗战感言:“抗战胜利70周年,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工作、开创未来。”
郭建民
192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1941年9月参军。14岁参加游击队,亲历著名的“沁源围困战”。在那场战斗中,郭建民是刚上战场的民兵。在八路军的带领下,8万名没有武器装备的民兵、群众,歼灭了日寇4200多人的运输队,让日军失去补给,支援了前线战场。
抗战感言:“我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懂得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是用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现在
郭永余
1928年2月生于安徽徐州。1944年5月入伍,入伍当年即与日寇打了几仗。1956年转业,1986年在光泽县二轻工业总会离休,目前住在光泽县老干局宿舍。
抗战感言:“当年我们使的枪有许多是从鬼子手中缴获的,有些战士还没有枪,有些枪不是没子弹就是打不响。现在好了,科技进步了,国家富强了,阅兵式上展出的武器都是现代化的。”
(武少龙 高德运 文/)
江国珍
1920年生于邵武。1940年考入黄埔军校17期二总队。1941年被分配到国民党第5军军部任少尉见习官。1942年,随军第一次远征,被派往缅甸与日军作战。入缅作战失败后,退守昆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52军,驻防云南东部滇越铁路线与日军继续作战。1945年,任52军195师585团三连连长,转战越南,反攻日军,在攻占越南蒙坑战役中腿部负重伤。
抗战感言:“我的学生时代
江培明
1931年生于江苏省阜宁县,现任南平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1939年,在日寇的扫荡中,江培明的父亲被逼跳河,死于日寇的枪下;年幼的哥哥在投奔亲友的途中,落水而亡;年仅6岁的妹妹,因无钱治病,不幸离世。1940年秋,新四军收复了阜宁县城,办起了生产合作社,动员群众自力更生。有饭吃、有书读的江培明怀着感恩之心,于1945年在姐姐江萍介绍下加入新四军文工
季良孙
1917年生于浦城县管厝乡高源村,现年99岁。1936年国民党抓壮丁补充兵员时入伍,被编入宪兵四团,成为一名通信兵,随部队驻扎在顺昌、三明永安等地,曾亲历日机轰炸永安县城。
抗战感言:“从最开始上战场打鬼子,我就没想过自己还能活着回来。当年的战争非常残酷,我亲眼看见很多兄弟倒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希望年轻人主动去了解历史,珍惜眼前的
吕 明
1927年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现定居南平。十岁参军入伍,曾在淮南参加过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行动。1939年春,年仅12岁的吕明与新四军四支队游击队130多人,在皖东复兴集周家岗与日伪军遭遇,在突围战中身中一弹,头部被刺两刀,昏死过去。被当地村民救起治好后,重返新四军。
抗战感言:“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孙后
刘纯义
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1944年4月参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946年由地方部队加入八路军十纵队。现居武夷山。
抗战感言:“我想把自己的抗战经历,改写成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教育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顾文静 陈洁 文/摄)
马三县
1925年生于山西省和顺县,南平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会长。1942年,年仅17岁的马三县应征入伍,参加和顺县敌后武工队,成为一名情报员。1949年3月,党中央在华北太行太岳老区抽调一批优秀干部,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1984年离休后一直居住在南平。
抗战感言:“在敌后担任情报员,那种如履薄冰的感受,令我终身难忘。我常跟后辈们
王文奎
1927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县。王文奎一家五兄弟都参加过抗日战争,他是家中最小的一位。1944年,年仅17岁的王文奎加入八路军,因个子小,被分到卫生队。当时,鬼子经常对日照扫荡。他和战友们不穿军装转移伤员,保全了许多士兵的命。后来参加解放战争,一路随部队南下。1954年转业到政和县工作。
抗战感言:“如果战友们还健在,和我一起庆祝抗战胜利70周
吴定成
1923年生于水吉县回龙乡浒洲村(现属建阳区),1944年应征入伍,被编入新一军新30师88团。曾在缅甸的密支那接受过两个多月的美式训练。参加过缅北反击战。
抗战感言:“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将我的经历写成了回忆录——《永远的战士》,用以纪念那段难忘的抗战岁月。”
(王柳珍 熊瑞国/文 叶成林/摄)
望朝聘
1918年生于河南永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新四军四师十一旅、第九纵队、二纵五师、江淮军分区第一旅和第八兵团101师等部队当兵。1937年,在江西永修县和德安县交界处与日寇正面交锋,双腿被炸弹炸伤。退伍后在建阳工作,1985年离休。
抗战感言:“如今,我儿孙满堂,很满足很幸福。我要活到一百岁,享受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王柳
王长顺
1923年生于山东省广饶县牛庄镇,现年92岁。1945年1月,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应征入伍,担任渤海军区新兵团的一名副排长。退伍转业后,先后担任浦城县工业局局长、县经委主任、县政府副县长。
抗战感言:“我常和孩子们讲抗战的故事,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国家曾有过这样艰苦的岁月,发扬抗战精神,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贡献。”
(袁野 王树瑜 文/摄)
王金香
1924年8月生,原籍山西省沁源县。1946年6月参加革命,曾参加革命妇救会,带领妇女支援抗战。1949年3月南下到福建,在松溪县人大常委会任上离休。
抗战感言:“我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身为女人不能上战场杀敌,我就动员姐妹们做后援,支援前方抗战。为了和平,把青春献给祖国,我们无怨无悔。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中国人用生命和鲜血换
王殿奎
1926年8月生,原籍山东诸城县。1945年6月参加革命,先后担任通讯员、正副班长、正副排长,荣获四等功两次,在松溪县供销社任上离休。
抗战感言:“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我毅然选择了当兵。当时就一个想法,要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要了解抗战历史真相,要明白落后就要被欺负的道理。”
(叶明 文/摄)
严国耀
1923年生于延平区峡阳镇葛大村。1940年,作为家中独子的严国耀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参军,所属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8团,在三明永安当兵。一年后,随军转战湖南长沙,加入当地的城防部队。在著名的长沙保卫战中,因腿部中弹被送到后方军人医院里养伤。伤愈归队后,被派往福州担任通信兵。
抗战感言: “我脚上的伤疤,就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生活!”
张瑞有
1920年生,建瓯人。1943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抗战时期,在国民党军队军政部化学兵总队重炮第三团一营担任排长。在长沙保卫战中,张瑞有所属的第三重炮团危在旦夕。绞肉机般的战斗中,长沙几乎所有的军事据点都处于反复易主的状态。战斗最惨烈时,张瑞有操作重炮的脚下,叠了好几层袍泽的尸体。建国后,张瑞有在建瓯从事教育工作。
编者按 “七七事变”后,一批批爱国青年走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硝烟战场,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英雄们的鲜血和生命最终化作了胜利的彩虹。
没有抗日英雄、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和平、强大的中国。如今,曾经参战的将士们大多已经离世,在世的已是耄耋老人。他们为民族为国家所作的巨大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全市160名老兵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本报记者、通讯员采访了部分抗战老兵们,看他们历经沧桑的面颊、饱含热泪的双眸,听他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抗战胜利歌,回想当年的爱国誓言,都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人有功绩千秋在。向抗战英雄们致敬!让我们把伟大的抗战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为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继续并肩前进!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