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臣:与敌人打拉锯战,印象最深
朱绍臣在市新四军研究会“编外”,但研究会依然关注着他的抗战经历。
今年91岁的朱绍臣,是一名抗战老兵。8月13日,在徐碧一村他的家里,老人手拿着竹扇,背靠着椅子,回忆着当年的抗战往事。
朱绍臣的家乡在江苏省盐城市,家中共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三。年幼时,家里一贫如洗,日子过得极其艰难。1944年3月,朱绍臣成为新四军10兵团的一名士兵。因为害怕牵连家人,并没把参军的事告诉家里。他所在的部队主要在长江沿岸一带活动,主要任务是保证大部队的顺利前进。
刚进入部队时,部队发的刺刀不够锋利,手上没有什么好的武器。上了战场,士兵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和敌人打近身战。“有时候敌人多,我们只能先撤退,等到敌人离开了我们再追回去。如此反复,与敌人打拉锯战,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朱绍臣回忆道。
有一次,部队接到上级指令向山东挺进。朱绍臣跟着部队从江苏盐城出发,沿着江苏与山东之间的一条交通干道前进,翻过一座座大山,踏过一个个平原。战火纷飞年代,粮食十分紧缺,记者问他:“那时有东西吃吗?”朱绍臣说:“很少啊,有时几天都没顿饭吃。”“村庄呢,都见不到人,村里人为了躲避战争早已离开,肚子饿了只能在路边挖野菜吃。”
“我在山东、江苏等地都杀过鬼子,已经记不清杀过多少个了。”朱绍臣回忆道。朱绍臣的身体多处被弹片划伤过,当时为取出弹片,因麻药匮乏,医生只好让他饮酒来充当麻药。采访时,他自己动手撩起衣裤,身体的背部、右小腿等留着清晰的伤痕。
1958年朱绍臣转业到地方,结束了他长达14年的戎马生涯,先后在永安机械厂、三明工模具厂工作,直至1984年离休。朱绍臣的儿子说:“我父亲大半辈子打仗,脾气什么的,跟《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男主人公很像。”
朱绍臣有时喜欢在饭桌上与子女们分享当年的抗战往事。在他的房间里,放着一个看起来有些陈旧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枚军功章。“这些都是他的宝贝”,他女儿说道。说话间,朱绍臣让女儿拿出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与战友、亲人的合影,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有的照片,儿女们也是第一次见到。相册里,那些照片布置得十分整齐,相册衬纸是印有军旗的宣传画裁成的。
“两块补丁”辨亲人
周积源用心地搜集着新四军老战士的事迹,对自己的经历却很少提及。
1933年12月,周积源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战时期,周积源在哥哥们的影响下,5岁时就进入根据地小学读书。1944年秋根据地中小学举行抗日少年演说竞赛,年仅10岁的周积源获得了泰兴县抗日少年演说竞赛第一名。正因得第一名小有名气,加上周积源一家,大哥1939年在高邮城下与日寇作战时牺牲、二哥也在抗日前线、姐姐是共产党员,1945年2月周积源经“豆选”担任区儿童团团长。
所谓“豆选”,周积源说,就是每个候选人一字形席地而坐,每个人背后有个碗,投票人同意谁,就往碗里放一粒豆子,结果周积源全票当选。当时儿童团发动广大儿童参加抗日活动,动员穷苦孩子上识字班、学抗日文化,揭露日伪政权的真相。当上了儿童团长,周积源正式走上革命征途。
8月26日,记者与周积源聊起了新四军研究会文集中收录的《两块补丁辨亲人》故事。周积源说,这是自己村里人真实的故事啊。
时光流逝,刀光剑影已暗淡,但当年一场激战后,亲人们寻找烈士遗体的情景,却依然鲜明。周积源说,周春阳烈士是我的远房叔叔,1944年他穿上灰军装,当上新四军。1947年3月周春阳所在部队泰兴县独立团,在姚家庄为掩护群众转移,跟兵力数倍于我的敌一○二旅及敌人的地方武装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全团有300多人壮烈牺牲。
有一位邻村的战友,跟周春阳同一个班,突围之后托人给周春阳的爹妈捎信,说周春阳与敌人拼杀时,牺牲在姚家庄东北面一条小河边,要他们快去收尸。噩耗传来,全村震惊,家里人悲痛欲绝。村里立即组织了几个人,由春阳的姐姐春英带领,推着独轮车去寻找亲人的遗体。这时,敌人已经撤离,烈士遗体从姚家庄被运到杨村庙村一处旷野里集中安葬。泰兴县独立团的烈士中有不少本地人,政府为了方便烈士家属寻找亲人,推迟了集中安葬的时间。烈士的遗体血迹斑斑,有人牺牲了还怒目前方,手里紧攥着刀枪,掰都掰不开。
周积源老家是平原,一场战斗打下来,敌人撤退了,老家人就去收拾战场,寻找亲人。那时,家人都不知道亲人是死是活,只能猜大概在哪个方向,有的在这块田,有的在小山包后。周春阳在那场战斗中牺牲了,有人告诉老家人,大概在那块田里。家中三个亲人前去寻找,那到处都是战死的士兵啊。收拾战场时,老家人把战死的敌人,收拾到一边,再把子弟兵收拾到一边。战死的士兵,在田地里,子弹有的打到了头,有的打到身子,脸上身上沾满泥土,分辨不清面目。家人接连翻找了,都没找到。
周春阳的母亲在家里听说还没找到,就告诉周春英他们,因家穷,周春阳走时穿的是一条旧的花布短裤,按这个去找找看。家人按母亲说的,再到那块田里去找,终于在田里找到了周春阳遗体。“春英不顾众人劝阻,把弟弟已经发出异味的遗体紧紧抱在怀里,哭喊着:“好弟弟,姐姐代表全家来接你啦,我们回家吧。”
时隔半个多世纪,周积源回忆起这一细节,难抑悲情。他说,当时写这篇怀念文章时,自己作了点文学处理,把标题写成“两块补丁”,今天才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了。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