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谢毕真题写“勿忘国耻”四字,勉励后人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抗战时期,闽粤赣边区总体上属于大后方,与日寇正面作战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老红军谢毕真以史为据,娓娓道来。他还亲自撰文《我参加了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刊登在8月25日的《闽西日报》上,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激励人们发扬爱国主义和抗战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谢毕真,1916年9月生人,按民间算法,今年已是百岁老人。他在1937年2月参加革命时便加入中共领导的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之后在其老家武平县象洞乡成立抗日义勇军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闽粤赣苏区坚持游击战。1983年离休后,任闽粤赣边区史编审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并主笔其中18万字的抗战时期部分。
老骥伏枥17年呕心修党史
1982年,正要办理离休手续
的谢老突然接到编纂闽粤赣边区史的任务,他的脑海中瞬时浮现出当年他所在王涛支队在后方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反顽斗争等波澜壮阔的画面。他不顾患有冠心病,二话不说,欣然领命。
为全面、准确记述历史,他带领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北京、广东和闽西南一带,寻找当事人,仅一年多时间就征集到重要资料1000多万字,并协助广东、福建两省档案馆汇编了6辑200多万字的《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档案汇编》,为编写《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奠定了史实基础。一次,他一头扎进北京的中央档案馆,查阅、复印、抄录资料,一待就是20多天。
由于闽粤赣边区史尤其是其中任务最艰巨的抗战时期部分的编写难度超乎想象,原以为三四年就能完成的任务,竟变成漫长的17年。
17年间,谢老跋涉千山万水,怀揣药瓶与不时发作的冠心病抗争,几次住院。因白天要主持日常工作,他经常伏案写稿至凌晨四五点。眼见丈夫为编纂党史长期过度操劳,妻子李燕华心疼、焦急。她找领导打“小报告”,甚至藏眼镜、拉电闸、卸灯泡,想让他好好休息,但均不管用。她只能倍加体恤丈夫的身子。寒冬之夜伏案时,谢老双腿冻得直哆嗦,她就给他的双膝盖上毯子。
17年修史,谢老从66岁奔波操劳到83岁,直至腰身佝偻,满头白发。
责任编辑:王超 |